深信吃牛會下地獄的台灣人,何時開始大口享用?數十年時代劇變,讓人大開眼界!

2018-01-17 09:00

? 人氣

1920年,幾位十幾歲的宜蘭青少年由日本老師帶領負笈日本,抵達的第一晚,旅館女服務生端出熱騰騰的火鍋,少年各個食指大動,急忙要動筷子,突然十九歲的楊君大喊:「這是牛肉,大家不能吃!」一位十三歲少年不管那麼多,面對香噴噴的牛肉火鍋,他忽地拿碗舀湯就要喝。

其他人連忙發出尖聲喝止,「不要吃牛哦!」「吃牛會念不好書呀!」他退而求其次,說他只是喝喝湯而已。但馬上又被「圍剿」,大家拚命說,「牛肉湯也是不能喝的呀!喝湯也會有報應喔!」

這位13歲少年是陳逸松,1907年生,戰前曾任律師、台北市會議員,戰後任過台灣的考試委員及大陸的中共人代會常委。他的這段回憶點出古今牛肉觀之大不同。以前台灣人有很長時間不吃牛肉,不僅缺乏吃牛肉的飲食習慣,吃牛肉尚且是禁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禁忌多源於恐懼。舊時關於吃牛肉的後果,有許多「恐怖」的傳說。積極吃的會變呆瓜;消極不吃的,原本八字輕者可以添福添壽;旁觀殺牛的,要手揹後面,緊閉雙眼,表示無法挺身相助,才可以閃避陰間的懲罰;拿刀殺牛的屠夫則死後下地獄,會被閻羅王丟去餵蛇。

台灣有句俗諺,「吃了牛犬,地獄難免」,吃牛肉、狗肉,要付出下地獄的代價,這樣的諺語背後,其實有歷史的因素。

荷蘭開發台灣之前,原住民沒有水田、不用鋤耕、不知道如何種甘蔗製糖。荷蘭東來後,看好蔗糖的經濟價值,開始從中國大量招募及船載貧民來台種墾。台灣原本沒有耕牛,台灣史教授林衡道曾指出,荷蘭人「特地從殖民地印尼爪哇運來二百頭牛作為耕地、種甘蔗時使用,這是台灣黃牛的起源。」

記錄荷蘭統治台灣實況的《巴達維亞城日記》,1640年12月6日有載,他們從澎湖進口公牛母牛,數量已達1200多頭。一部分牛由個別荷蘭人,像是牧師,賣給台灣原住民。荷蘭東印度公司也飼養牛,提供給中國移來的農民耕作。如果耕牛在使用期間死亡,農民必須賠償。如果生出小牛,則有賞金。但依1650年的資料,前者每頭牛賠20里耳,後者獲利卻只有6里耳。

據《臺陽見聞錄》所引陳小厓「外記」指出,荷蘭人曾南北兩路設「牛頭司」,專責養牛,「取其牡者,馴狎之;鬮其外腎,以耕。其牝則縱諸山,以孳生。」

(圖/作者提供)
牛是最重要的農業工具,所以也吃牛肉的禁忌。(圖/作者提供)

牛是台灣兩、三百年前農村營生最主要的工具,堪稱珍稀。前台灣省文獻會主委林衡道曾指出,清廷治理台灣時,下過禁令,禁殺牛、吃牛肉。到了日治時期,民間仍有傳說,宣傳不救牛的悲慘後果。

從前台北大龍峒附近的淡水河邊有屠宰場,附近父母都會要小孩走過屠宰場,若聽見牛的哀號,馬上閉眼睛,雙手放到背後,作被綁狀,表示心有餘、力不足,無法伸援實是莫可奈何,以後閻羅王才不會怪罪見死不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