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驚滔駭浪的1941─國府與蘇聯鬧翻的利害得失

2021-06-27 07:20

? 人氣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讓蔣中正研判蘇聯與日本的接觸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突圍史達林與希特勒的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握手。(德意志聯邦檔案館)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讓蔣中正研判蘇聯與日本的接觸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突圍史達林與希特勒的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握手。(德意志聯邦檔案館)

蘇聯與日本的勾結早已開始

莫斯科方面,一直認為英法與中華民國有「禍水東引」或者「禍水北引」的戰略計劃,並以此為理由來正當化自己在1939年和1941年與德國、日本結盟的過往。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希特勒與史達林兩人在劃分「勢力範圍」時過度的互不相讓,或許蘇聯早已成為軸心國正式的成員,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都會改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確實,蔣中正有對日本進攻蘇聯的期待,就如同當時絕大多數西方世界的領袖一樣,希望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能夠消滅彼此。此種期盼,從我們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確實是過於天真。然而即便史達林早已洞悉蔣中正的想法,他還是在抗戰爆發之初向中華民國提供援助,而中華民國領了蘇聯的援助,也確實一度避免了蘇聯遭到德日雙面夾擊的命運。

換言之,無論蔣中正與史達林背後有各懷什麼鬼胎,都沒有阻礙他們在牽制日本這點上成為合作的夥伴。所以真正的癥結點,還是在於蘇聯與日本簽署的《日蘇中立條約》,到底是不是受到中華民國在國際聯盟大會上支持芬蘭的影響下促成的。中華民國到底有沒有「對不起」蘇聯,讓蘇聯有在1941年4月13日與日本和解,甚至於承認滿洲國的「正當性」?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早在1939年12月14日,即中華民國投棄權票導致蘇聯退出國際聯盟之前,蔣中正就已經得知蘇聯在與日本接觸的情報。從蘇聯能夠放下意識形態的差異,迅速與希特勒結盟瓜分波蘭、波羅的海以及北歐這點來觀察,蔣中正不難做出史達林在利益合拍的情況下會轉而與日本一起瓜分中國的判斷。

假若在國際聯盟支持蘇聯,勢必會導致中華民國失去英法,尤其是美國的同情。在得罪美國的同時,中華民國還未必能阻止蘇聯與日本的和解,畢竟早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不久,馬占山將軍在嫩江橋上與關東軍的對抗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史達林明確向關東軍表達不介入日軍侵略東北所導致。顯見蘇聯任何針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取決的都還只是自己的利益,不是中華民國的態度。

蔣中正曾經向蘇聯申請提供中華民國空軍MiG-1,卻遭到史達林很不給面子的拒絕,如果蘇聯真的提供,米格機的使用者就會包括在歷史上曾擊落過米格機的中華民國空軍了。(許劍虹提供)
蔣中正曾經向蘇聯申請提供中華民國空軍MiG-1,卻遭到史達林很不給面子的拒絕,如果蘇聯真的提供,米格機的使用者就會包括在歷史上曾擊落過米格機的中華民國空軍了。(許劍虹提供)

不可避免的決裂之路

根據1941年派往中國,出任蔣中正軍事顧問的崔可夫(Vasily Chuikov)將軍回憶,此刻蘇聯對國軍的評價已經是惡劣到了極點。他在回憶錄中指出,蔣中正毫無抵抗侵略者的誠意,而是一心想消滅共產黨。崔可夫指出:「共產黨的聲望日隆,這一點讓蔣介石深感憂慮,甚至要比日本人取得軍事勝利還要憂心。不睦終於導致武裝衝突。」

顯見到了這個時候,蘇聯對蔣中正的態度已經沒有抗戰初期那麼熱誠,不再強逼中共必須要與國民政府合作。考量到崔可夫在來中國以前,曾經參加侵略芬蘭的戰爭,不知道是否中華民國在國際聯盟的投票也影響了他對蔣中正的判斷?總之在第3戰區對新4軍發起進攻之後,持續支持蔣中正對蘇聯而言已經沒有必要。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