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專欄:當民意海嘯遠離的時候

2017-12-23 06:50

? 人氣

太陽花學軍掀起一股民意浪潮,讓國民黨歷經2014,2016兩次選舉大敗;如今這股民意海嘯不再,蔡政府中央施政不佳,對明年2018大選會造成何種衝擊?圖為2016大選青年對談場外抗爭。(曾原信攝)

太陽花學軍掀起一股民意浪潮,讓國民黨歷經2014,2016兩次選舉大敗;如今這股民意海嘯不再,蔡政府中央施政不佳,對明年2018大選會造成何種衝擊?圖為2016大選青年對談場外抗爭。(曾原信攝)

明年此時,台灣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的選舉已經結束了,當選的各級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也已經走馬上任。這時候開始來關心和探討「2018台灣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選舉」誰曰不宜。明年台灣地方選舉,是史上第二次所謂「九合一選舉」。這次選舉的規模和2014年開始的「九合一選舉」一樣,將選出多達11,130位地方公職人員。自2014年以後,台灣的選舉已經制度化,以四年為期,包括中央與地方選舉,隔兩年選一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4「九合一選舉」是當時馬政府的重大決策,試圖經由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選舉合併,壓縮民進黨當選席次空間,鞏固國民黨地方執政基礎。但選舉結果卻重創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徹底改變了台灣地表的政治景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2016年總統立委大選,讓國民黨自此一蹶不振。為此,我在2014選後打造了一個概念來形容這次選舉的過程與結果,那就是「一次超級民意海嘯」。2014「超級民意海嘯」從政治發展的脈絡看,相當程度上是「太陽花學運」所驅動出來的。我說驅動,意思是「太陽花學運」是2014九合一選舉結果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雖然不是唯一。

「太陽花學運」是怎麼發生的?是什麼因素造成的?簡單講,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前總統在完全執政下,重大政策經常背離社會主流民意,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議是最明顯的例子,也是最直接的導火線。第二,在野的民進黨軟弱,無力制衡執政黨,包括協商、說理、討論、杯葛、抗爭等等議事手段都無效,最後眼看只能無言忍受執政黨多數暴力下的荒謬決議,政黨政治功能盡失;第三,黨意凌駕民意,國民黨籍立委選擇貫徹黨中央權力意志,導致代議民主政治失靈。此外,太陽花學運有三個特質特別值得一提:第一,那是一個受到社會強力支持的準革命性集體政治行動;第二,學運展現了新一代青年知識份子的理想、熱情、焦慮與憤怒;第三,學運領袖展現了延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香火的濃厚歷史使命感,堅決捍衛台灣的主體性。

如果說2014地方大選結果是一次超級民意海嘯所我催生的,那2016總統與立委大選結果則是另一次超級民意海嘯所造成的。而且「兩次超級民意海嘯」彼此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性,矛頭都指向馬政府。

2014年3月18日,以學生為主的抗議民眾晚間9點左右衝進立法院靜坐抗議,展開為期23天的太陽花學運(吳逸驊攝)
2014年3月18日,以學生為主的抗議民眾晚間9點左右衝進立法院靜坐抗議,展開為期23天的太陽花學運。這場「民意海嘯」遠離後,又會對台灣政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吳逸驊攝)

在此我來稍做一個選舉脈絡分析(analysis of electoral context),提出一個『總統選舉動能理論』(Theorem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Momentum)。這個理論最早是我2010年應邀前往史丹福大學演講時提出的。當時,我根據台灣自1993年以來到2008年四次總統大選為中心,共計十六次中央與地方重要選舉結果的觀察所得到的一個結論。如今到了2017年,又增加了8次重要的中央與地方選舉結果,共計24次可以用來佐證。

簡單的說,每一次總統大選結果都和前一次的縣市長選舉、直轄市長選舉及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有直接的關連性;縣市長選舉、直轄市長選舉、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形成一個有機的連結,一個自成體系的『選舉群組』;而且,縣市長席次的多寡往往成為後續選戰尤其是總統選戰的重要驅動力。縣市長席次愈多,立委席次就愈多,總統勝選的機率就愈大;反之,則愈小。所以,民進黨贏得2000年和2004年總統大選,是和1997和2001縣市長選舉奪得九席以上是有關的;而1993和2005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都只獲得六席,應是1996和2008總統大選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是清清楚楚的『滾雪球效應』,而國民黨人喜歡說的『鐘擺效應』自始至終是一個虛構的、缺乏經驗證據的東西。

第13任正副總統 各縣市選舉結果、2016總統大選表格(表格製作:風傳媒)
2016總統大選藍綠翻盤到國民黨幾無翻身之力。(表格製作:風傳媒)

由此觀之,2014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在六都中贏得四都,同時,台北市禮讓柯文哲大贏連勝文,新北市則小輸國民黨籍市長朱立倫。在其他十六縣市方面,民進黨獲得九個縣市,泛國民黨勢力只獲七個縣市,而且,基本上屬於偏遠縣市。的確,2014年選舉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怪現象」,有人贏的莫名其妙,有人輸的莫名其妙;有人知道會贏但沒想到會贏那麼多,像台北市柯文哲,有人知道會輸,但沒想到會輸那麼少,像新北市游錫堃。馬英九領導的、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遭遇了空前的挫敗。當2014九合一地方大選結果揭曉後,2016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結果也已經呼之欲出了。2014和2016地方與中央大選有如當年徐蚌會戰一般,國民黨經此一役,丟掉江山,短期內恐難東山再起。

2018年第二次「九合一選舉」已逐漸逼近,有意競逐的各方人馬開始摩拳擦掌。這次地方大選的最重要背景有二:第一,「重創國民黨、造福民進黨」的兩次超級民意海嘯已經遠離;第二,當民進黨已經重返執政一年半時,蔡政府中央執政表現不佳,民怨漸起,其程度雖尚不至於如馬政府當年,但沈疴已重。賴清德接替林全上台,正努力拆除蔡政府前一階段所埋下的超級地雷,如一例一休等。賴清德所領導的行政團隊能否讓蔡政府化險為夷?是一個嚴酷的考驗。

無論如何,當兩次民意海嘯遠離的時候,2018地方大選將對執政的民進黨及蔡政府帶來什麼樣的懲罰或獎賞?恐怕是民進黨政府此刻最不敢掉以輕心的問題。

*作者為台灣政治學者/專欄作家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游盈隆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