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慶岳專欄:廢墟

2017-12-24 05:50

? 人氣

許多我當時去過的大型廢墟,十五年前還是雜草蔓生、門窗脫落,現在幾乎都忽然口徑一致地幻變成各種新穎華美的創意園區。譬如一直埋身在台北萬華日常繁華裡、好像自生自滅的剝皮寮街區,或是居住者所殘餘的生活機能,還斑斑可見的寶藏巖,還有現在人流與租金皆驚人的松山菸廠,以及躍躍欲試、想積極加入文創觀光行列,位在宜蘭四結規模相當龐大的中興紙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今所以會灰姑娘般忽然如此華麗轉身,當然隱隱有著想借屍還魂的商業與娛樂意圖吧!

現代性所具有隱隱以開發為尚、以及鼓勵用之即棄的本質,搭配民主政治的施政機制,總會虛妄地不斷承諾新建設的態度,可能都是導致這些廢墟空間大量出現的原因。而就以現代建築的發展來看,普遍對於新建築過度的鼓吹與稱讚期待,以及對於老舊建築的不屑一顧,在在都反映了空間與商品已然同質化的事實,也說明資本權力與政治權力,可能才是大多數廢墟的真正誕生源處。

某個程度上,甚至可以淡然地將這些被棄置無用的廢墟空間,看做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那些日常廢棄物件,譬如飲料紙杯、塑膠碗筷和過時不再穿的衣物,或是去年流行的歌曲與熱門餐廳,一樣覺得用之本就可棄的自然與合理。畢竟我們都已經接受把這些物件與空間,視為就是應該被用來消費與娛樂,並不具有生命或靈魂意義的機械時代生產物,一切的流轉與棄置,都只是金錢價值的計數,完全不足為惜。

現在重新想來,當時對廢墟裡幽魂存有的想像與恐懼,恐怕才是讓我溫度尚存的直感發抒,而能逕行下去的熱情所在。現實世界裡的一切物件,因為皆已被價格標籤化,早已淪為行屍走肉般的實質廢墟,反而是那些人間之外廢墟裡游離的靈魂,才得享有真正的自在與自由了呢!

*作者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小說家、建築師。原刊於1607期《新新聞》,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阮慶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