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與疫共存」 林佳龍:尋科技防疫的路

2021-06-14 17:06

? 人氣

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指出,接下來要為「與疫共存」而準備,必須整合台灣科技、建構科技防疫網、邁入全新C-Tech時代。(資料照,盧逸峰攝)

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指出,接下來要為「與疫共存」而準備,必須整合台灣科技、建構科技防疫網、邁入全新C-Tech時代。(資料照,盧逸峰攝)

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14日在臉書以「尋一條科技防疫的道路」為題發文,強調接下來要為「與疫共存」而準備,必須整合台灣科技、建構科技防疫網、邁入全新C-Tech時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佳龍日前募資購入負壓隔離艙,日前第1波10台已經抵台。林佳龍提到,除了發起捐醫院負壓隔離艙、水冷氣、殯葬公會防護隔離衣外,不停思考還能再多做什麼事情,社會才能更有效地對抗病毒肆虐。

林佳龍指出,幾周以來很多醫界的朋友和私訊的網友,對台灣如何升級部署表達不同層面的關心。不少醫生也指出,與其他國家一樣,進入社區感染後,台灣社會終究必須面對,防疫將是長時間的抗戰,這波疫情得到控制絲毫不可鬆懈。

林佳龍也說,醫界及科技界的朋友提醒,升級部署的過程,必須建立以科技為基礎的科技防疫安全網,用以阻斷病毒傳播,才能幫助我們回歸尋常,恢復安全、安心、安定的生活,為「與疫共存」而準備,必須整合台灣科技、建構科技防疫網、邁入全新C-Tech時代。

林佳龍認為,運用科技升級防疫、部署未來,注射疫苗是重要的,但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來,很遺憾疫苗尚不是萬靈丹。世界衛生組織所呼籲「追蹤、隔離、治療」策略是斷開病毒傳播鏈重要的防疫工作。

因此,林佳龍指出,隔離與治療,涉及提高醫療量能,增添醫療資源以及醫療設備。這也是加速推動民間集資捐贈醫院負壓隔離艙的原因。追蹤,則是一項複雜的工作。我們試著用常見的5W1H(What、Why、Who、Where、When、How)提問,並一起尋找解答。

林佳龍指出,包括要追蹤病毒,因為病毒會攻擊人類,我們要設法斷開傳播鏈,當社區感染成為現階段防疫挑戰,不能只依賴戴口罩跟保持社交距離,還要運用科技升級防疫,部署未來。

對於相關做法,林佳龍也提出構想,築起科技防疫網、確保社區檢測及監測量能,台灣是科技島,有能力透過築起科技防疫網來強化防疫安全網。世界各國都設法推陳出新,以科技輔助防疫工作,如此才能知道追蹤誰,去哪裡追蹤、何時該啟動追蹤以及如何追蹤,特別是針對無症狀卻帶高濃度病毒的感染者,就是一項關鍵挑戰。

林佳龍強調,追蹤人是為了追蹤病毒,需要全民共同配合之外,更需要創新科技輔助,有很多現成的技術已經可以被運用。追蹤即是檢測與監測的工作,有科技工具才能設法跟上病毒傳播的速度。此刻,篩檢的能量正持續擴大,希望全台各地的企業、社區都能布建足夠檢測站。

林佳龍表示,監測工作除了追蹤確診者(病毒)的足跡行蹤,更重要的是,我們也要運用智慧醫療的科技,追蹤及關懷親友是否健康,這些技術已有國內外醫學中心跟科技公司研發24小時的健康監控,搭配線上即時醫療諮詢,這樣的技術,應在兼顧數位落差的情況下,加強推廣運用。確保社區檢測及監測量能。

舉例來說,林佳龍提到,類似此次端午連假無法返鄉的民眾,若能透過社區科技防疫網,或能了解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長輩是否在安全的環境下,是否平安健康。應整合單一平台與APP、運用科技強化防疫指引,從京元電子的案例看來,善用科技工具進行企業防疫與社區防疫已刻不容緩。日前他建議多設PCR核酸檢測站,得到指揮中心初步認同,後續法規鬆綁及技術人員能量需盡快克服。

林佳龍指出,運用科技能強化防疫所需的指引,發展一套遠多於戴口罩、噴酒精、待在家及打疫苗的指引。指引需針對如何自我保護、匡列、篩檢、隔離、照顧、醫治等工作分門別類,才能持續強化民眾現有的防疫知識及意識。

林佳龍提到,例如,把ICT、AIOT、大數據、數位科技,智慧醫療的技術,進一步整合運用,將公開透明的資訊,疫情、確診熱區、醫護量能、民眾接觸足跡等,透過單一整合平台與APP,呈現給政府部門以及個人。

林佳龍認為,發展C-Tech、因應新生活,這波疫情,是我們發展創新科技來防疫的重要時刻,因應疫情而生的科技,也許可統稱為C-Tech,C可以是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簡稱,也可以是Connectivity(連結)、Communication(溝通)、Community (社區)、Corporation(企業)的意思。

林佳龍表示,新冠肺炎是發展C-Tech的主題,Connectivity 運用IOT雲連網技術斷開傳播鏈,Communication則是開放透明的資訊溝通,Community是保護社區安全,Corporation則是維持企業永續經營。

林佳龍也說,台灣在前一波防疫做到成功圍堵的超前部署,但如今病毒壓境,並且持續變種,我們都有心理準備生活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因此,善用科技部署才能持續超前,也才能保持理性,來面對變動的新生活方式(New normal)。C-Tech不只是現在進行式,也是因應未來傳染病的科技基礎建設。

最後,林佳龍強調,當然,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科技能強化防疫工具,但是更重要我們必須持續互助,保持團結,建構以社區為單位的安全網。在防疫的過程以人為本,互相看顧,才能減少恐慌,因為恐慌跟輕忽,可能是疫情最大的破口。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信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