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震華觀點:疫苗、產業與汽車

2021-06-15 07:10

? 人氣

汽車產業正經歷轉變的陣痛期(AP)
台灣對汽車業投注難以計數的保護成本,讓汽車價格長期維持在國際間2倍以上,品質卻較差,進一步使本土汽車業崩解。(示意圖/AP)

幾十年發展策略的差異(加上部份其他因素),所造成的經濟效果,現在已經清楚浮現:新加坡2021年在「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的人均生產(GDP per capita)高達6.4萬美元、香港4.9萬、南韓3.9萬、台灣3.2萬,大致和四地汽車關稅率的高低排序(0%、0%、8%、17.5%)類似;沒有「浪費」資源在這種無效率產業的新、港,享有更高的所得水準;保護低於台灣的南韓,汽車產業也發展得相對較好。更有趣的是,南韓現代汽車2020年底宣布將在新加坡生產汽車,規劃到2025年將生產3萬輛電動車,1/3供應本地,其他供作出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加坡也在生技產業條件自然成熟之下,吸引了德國BioNTech日前宣布,將在新國設立預防新冠肺炎的mRNA疫苗廠,並在該地設立東南亞區域總部。台灣的疫苗產業,若因某些原因一定要有本土,我沒有太大意見,但應該記取發展汽車業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可能衍生的成本、效益和風險,包括人命和政治的風險,絕對需要慎思。

然而,最新資訊顯示,美國採購幾種疫苗的價格為:輝瑞540元台幣、莫德納416元台幣、AZ 111元台幣,平均為355.7元;衛福部購買國產疫苗有三種價格:750、810、881元,平均813.7元,是美國均價的2.29倍或229%,相當於課徵129%關稅,顯著高於對國產汽車曾有的最高關稅保護(75%)。但我國疫苗只通過擴大二期、有效性和罕見副作用未卜,而上述國際疫苗卻都通過了三期期中,可說我國疫苗的「關稅」奇高、品質卻極可能「較低」。就算不計人命和確診的健康成本,難道,我們又要重複一次汽車業的發展史?

*作者為華梵大學人文教育中心兼任特聘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台大和文大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