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光靠省是不夠的,擺脫被帳單追著跑的日子要懂這件事:《多少才夠》書摘(1)

2021-06-29 04:20

? 人氣

千禧世代在乎同儕眼光,品牌很重要,一定讓別人覺得你很酷!(圖/すしぱく@pakutaso)
作者指出,艾琳的故事說明了同儕可能帶來的龐大壓力。(取自すしぱく@pakutaso)

不只是青少年,成人更會因為同儕壓力消費

兒童心理學家邁可.卡爾格雷(Michael Carr-Gregg)在著作《公主的女巫面孔徵候群》能幫上忙的不是聰明,而是進一步了解,哪些事會讓我們真正滿足而發自內心的快樂。艾琳的故事說明了同儕可能帶來的龐大壓力,特別是當小集團裡有成員相互排擠以爭奪地位的時候。這個現象代表大家的行為有多麼容易被別人的期望左右,而非來自內心的決定。它也說明了,為什麼有時會讓別人為我們決定多少才夠,而不是選擇較困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會如此反應的明顯理由之一,因為是在人類大腦演進過程中,被團體接受的個體,會受到同儕的保護,進而較有可能生存下去與繁衍後代。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裡,過度在意別人很可能會適得其反。為了滿足別人期望所做的決定,很可能正好最無法滿足自己。改變自己的行為,克服宿命,是現代生活中最大的挑戰之一。

同儕壓力的誤導,成為我們依照個人價值觀生活的最大威脅,也是我們嘗試了解自己,享受充實人生的最大障礙。

你的花錢習慣從何而來?

心理學家維拉瑞.威爾森(Valerie Wilson)發現,最常和錢連結在一起的4個字眼,全都是負面情緒:焦慮、沮喪、生氣及無助。她表示,介紹高檔生活的電視節目或許有激起一般人想過好日子的欲望,但大多數人並不是被貪婪引誘,而是受到害怕的驅使。事實上,威爾森說得好,她認為與金錢相關的情緒,可不像法定貨幣的概念那麼單純。

胡亂用錢的行為應該是來自孩提時代的影響。研究的結果一再顯示,10歲之前已經在內心形成用錢的習慣。但卻很少有父母會和孩子充分討論金錢觀,甚至未能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看待金錢。更糟的是,他們對錢和價值觀、成就、人生目標及整體幸福之間的關係認識不清。結果,金錢變成了一個奇怪的神祕之物。猶有甚者,由於「錢」和「個人價值」之間的關係模糊不清,結果導致金錢經常被視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而不只是一個「工具」。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了解這個道理。他認為錢有2個功能:是達成目的的工具,同時本身也是目的。他覺得後者充滿危險。換句話說,光為了錢而追逐錢,以致與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無關,不太可能提升生命的層次。但是,如果把錢當成達成目的的工具就另當別論了。

世界上最富有的2個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以及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已經透過慈善義舉向大家證明,累積龐大的財富,可以幫助別人改變生命,也能帶來更大的滿足感,這是讓生命更有意義的關鍵。

20210611-《多少才夠》書封。(天下雜誌)
多少才夠》書封。(天下雜誌)

*本文選自天下出版《多少才夠》一書,作者艾倫.艾貝(Arun Abey),國際企業安睿理財規劃顧問集團(ipac financial planning)的共同創辦人,2002年與合夥人將公司售予安盛集團(AXA Group)之後擔任執行董事長,並出任安盛亞太控股集團(AXA Asia Pacific Holdings)策略長。2011年AXA與AMP集團合併,艾貝仍出任ipac總裁與AMP集團顧問。艾貝亦為澳洲金融服務業協會(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e of Australia, FINSIA)資深會員。安德魯.福特(Andrew Ford)畢業於澳洲雪梨大學經濟系,是行銷及大眾傳播專家。第1份工作是商業金融記者,職涯經歷豐富。隨後轉入出版業從事行銷管哩,也曾自行創業,開設金融傳播顧問公司長達7年,目前主管安睿理財規劃顧問公司行銷推廣業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