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之外—私費化「公共善」《民主的價碼》選摘(3)

2021-06-18 04:40

? 人氣

德國智庫多半倚賴政府補助,各智庫主要以補助規模為區別。補助絕大多數來自聯邦預算,尤以內政部、外交部、經濟合作發展部和文化部為大宗。和法國交由國會議員或總理辦公室私下決定不同,德國有明確規定的補助辦法,所有智庫的補助款均按照過去四次聯邦選舉的平均結果來分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7年,德國智庫共獲得五億八千一百萬歐元的補助款。政府補助金額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持續增加。若以2012至2016年來看,德國政府平均每年補助政治基金會五億零九百萬歐元,是政黨補助款(一億五千兩百萬歐元)的三倍有餘。

《民主的價碼》內文附圖-P.167.jpg
1990至2017年,德國政治基金會所得政府補助款。(時報出版提供)

各基金會拿到多少補助款?2012至2016年,社會民主黨旗下的艾伯特基金會平均每年拿到一億五千萬歐元。

《民主的價碼》內文附圖-P.168.jpg
2012至2016年,德國主要智庫平均每年所得政府補助款。(時報出版提供)

雖然不能直接相比,但這個金額是法國社會黨旗下的饒勒斯基金會所得補助款的七十一倍。饒勒斯基金會共拿到兩百一十萬歐元,其中一百六十萬歐元來自國家,五十一萬三千歐元來自國會預備金。事實上,一億五千萬歐元相當於饒勒斯基金會收入總額的六十倍,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更誇張的是,本章稍後將提到美國的情況,如此巨額的補助讓德國智庫比美國最大的政治基金會還有錢。

美國政治基金會:私人把持公共善

德國的政治基金會主要靠政府補助,美國的政治基金會卻常以「反政府」自居。我在導論裡已經提到,美國有不少基金會仰賴自命為慈善家的富人資助。這些人樂於出錢不只為了公共善,還因為不想納稅。總之,政府被視為怠惰無能,而慈善家則是大眾利益的捍衛者,更懂得什麼是公共善,因此最好盡量削弱政府的力量(當然還有政府能徵得的稅金),好讓(理論上非營利的)私人基金會大展身手。美國目前有數萬個基金會,從健康、教育、研究、國防到外交政策都有。本章只探討「政治」基金會,而且只針對主要幾個。但問題顯然牽連更廣,因為公共善正從多數人定義變成少數人定義。我們稍後談到慈善行為的陰暗面時還會再討論這一點。

美國的政治智庫和慈善團體一樣,主要靠企業、有錢人和其他基金會捐款維持。不過我們不該存有幻想。美國其實如同法國,私人捐款給基金會同樣涉及政府補助,儘管不是直接,但金額依然可觀。諷刺的是,這些智庫通常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卻往往自稱「恪守中立」,以便享有法律賦予免稅基金會的優惠,所得捐款可以減稅。

這些智庫分別得到金主的多少賞賜?本章只探討美國主要的政治基金會,分別是自由進步派的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和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中間派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和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保守派的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和億萬富豪柯氏(Koch)兄弟創立的美國繁榮基金會(Americans for Prosperity,AFP)(柯氏兄弟資助極端保守團體數十年,接下來還會談到他們),以及反對「保守派」標籤的右翼智庫米塞斯研究院(Mises Institute)和放任自由主義智庫卡托研究院(Cato Institute)。這些智庫的年度帳目有時不大透明,因此不好區分所得來源,但首先讓我們仔細瞧瞧它們每年收入多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