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北約的開路先鋒─回顧1945年的「暴食行動」

2021-06-06 07:10

? 人氣

就如同寫有《零年:1945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Year Zero: A History of 1945)的荷蘭學者布魯瑪(Ian Buruma)所回憶,許多荷蘭人在戰時相信了德軍的宣傳,甚至成為納粹侵略歐洲的幫兇。約有25,000名荷蘭人志願加入武裝親衛隊,致力於以國家社會主義統一全歐洲。據統計,加入武裝親衛隊的非德國籍軍人當中,又以荷蘭人為第一大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到了戰爭末期,陷入兩面作戰且自身難保的德國,也不得不開始大量搶奪荷蘭的資源。洛韋指出:「到了1942年初,穀物儲量已經幾乎用罄,全國的肉豬頭數也因為缺乏飼料而下降了25%,給國民的麵包與肉類配給聯袂下修。即便是1943年的大豐收,也沒能讓危機遠離。配給固然迴光返照地短暫回升,但最終還是回歸縮水的大勢。」

更何況諾曼第登陸之後,英美盟軍在進攻荷蘭的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中遭到挫敗,讓光復荷蘭的時程延遲了整整九個月。流亡英國的荷蘭政府,又號召荷蘭鐵路工罷工已策應盟軍反攻,更讓德國佔領當局下定決心報復「不知好歹」的荷蘭人。德軍不只搶奪糧食,還放水淹沒了荷蘭超過20%的農田。

英軍向荷蘭兒童派發食物,幾乎不可能在蘇聯占領區中看到這樣的畫面。(帝國戰爭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英軍向荷蘭兒童派發食物,幾乎不可能在蘇聯占領區中看到這樣的畫面。(帝國戰爭博物館/許劍虹提供)

荷蘭大飢荒的慘況

洛韋指出,荷蘭淪陷區到戰爭結束時的官方每日食物配給已低到只剩400大卡,甚至比納粹集中營裡囚犯能領取到的糧食還要少。光是以鹿特丹的情況來看,糧食就不是用「少」來形容,而是根本蕩然無存。他表示:「阿姆斯特丹的記者形容這座荷蘭大城是『一處超大的集中營』,裡頭上演著『堪比貝爾森與布亨瓦德的恐怖畫面』。光這一座城,餓死或餓到病死的就超過5,000人。」

貝爾森(Bergen‑Belsen)與布亨瓦德(Buchenwald),為德國境內兩大關押猶太人的納粹集中營,如果阿姆斯特丹被形容成比這兩個地方更恐怖,那麼荷蘭大飢荒的慘狀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當英美盟軍在1945年5月挺進荷蘭西部時,已經有10萬到15萬民眾進入水腫狀態,死亡人數則落在16,000到20,000之間。

荷蘭大飢荒,稱得上是隨著歐戰勝利而來的人道危機,如果這場人道危機是發生在蘇聯解放的任何一個國家,當地百姓要面臨的只會是雪上加霜的人道悲劇。更何況荷蘭有那麼多參加納粹的志願兵,更是賦予蘇聯紅軍在佔領荷蘭之後,大規模姦淫擄掠的正當性。幸運的是,荷蘭沒有被劃在蘇聯佔領的範圍之內,他們遇到的納粹統治者們也還算是一群「開明派」。

擔任納粹荷蘭末代總督的賽斯-英夸特(Arthur Seyss-Inquart),是來自奧地利的納粹份子,還是1938年3月德奧合併前的最後一任奧地利總理。受到日耳曼民族主義號召的他,不只發電報支持納粹吞併自己的祖國,而且還積極參予對猶太人的迫害。只是到了1945年,他也認清了納粹即將戰敗的事實,不願意跟著希特勒一起陪葬,於是與英美展開談判。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