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嘉觀點:人均GDP的迷思

2021-06-01 08:40

? 人氣

第四,過去40年,中國大陸GDP平均年成長率達到9.0%,這對於一個超過14億人口的國家而言,當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不要忘了,亞洲四小龍都曾經有過一段長期而高速成長的經驗,比方說,臺灣1951年到2000年的50年之間,GDP平均年成長率達到8.1%,並不比大陸過去40年遜色。更重的是,在這一段高速成長的期間,臺灣保持穩定的物價、非常低的失業率和極佳的所得分配,這些都不是中國大陸過去40年經濟成長表現所能比擬的。當時臺灣的經濟表現還被許多國際上研究經濟發展的學者稱為「臺灣奇蹟」(Taiwan miracle)。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進入2000年代之後,臺灣經濟成長率快速下滑,經濟成長表現遠不及中國大陸,這是一個事實。其實臺灣已經進入經濟發展國家,因此經濟成長率降低並不意外,但是臺灣在很多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建設上,仍然有相當程度的進步。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全民健保制度,讓臺灣所有人民可以享有低廉而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另外,臺灣在勞工失業和最低工資上的保障不斷改善,再加上勞保、農保、軍公教保險和近年推出的國保等等。基本上,臺灣每一個國民在基本生活上都受到政府妥善的照顧,也就是說,臺灣已經有一套完善的社會安全系統(social security system),不輸其他先進國家。相反的,中國大陸人口眾多,而且城鄉差距很大,醫療資源不足,各種保險的覆蓋率不足,這方面要趕上臺灣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

最後,我們基本上同意該文作者的說法,即「統一時中國大陸發展的水平愈是接近甚至超過臺灣,則統一後的問題就愈少。」但是,我們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謂的「發展水平」應該不只是「人均GDP」而已,甚至中國大陸的社會安全體系追上臺灣可能還不夠。因為當人民要進行制度選擇時,考慮的不會只是經濟因素而已,應該還會包括其他許多重要的因素,比方說,包括人均壽命、教育水準、醫療品質與空氣污染等等。另外,對臺灣人來說,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選舉制度與政府效能等等,這就好像是空氣、陽光與水,絕對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最後,我們真心希望兩岸能夠進行良性的制度競爭,等到未來那一天兩岸「發展水平」真正接近的時候,再來談統一的可能,這對於雙方來說可能才是最好的結果吧。

*作者為政大經濟系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