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趨分裂的危險時刻我們必須傾聽,良好的寫作和閱讀能打破藩籬」石黑一雄的諾貝爾文學獎演說

2017-12-13 08:39

? 人氣

石黑談到童年,1960年代抵達英國的石黑一家子,最初十年仍抱著「明年就要回去」的心態,教育和生活上沒有費力嘗試融入當地,石黑靠著祖父從家鄉寄來的漫畫、玩具和書報維繫對日本的記憶。石黑說,對幼時的他而言,「日本」是他的歸屬之地,儘管大部分細節只能靠想像來建構,反而帶給他更專屬於個人的鮮明認同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10日獲頒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美聯社)
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10日獲頒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美聯社)

「我的日本,就在這裡」

但是,石黑表示,在他逐漸長成大人之後,他開始慢慢了解到,他所認知的日本只存在自己的記憶和想像之中,「25歲左右——雖然我當時從未清楚宣示——我開始了解到,「我的日本」恐怕無法對應上任何一個能搭飛機到達的地方;我父母談論的生活,我記得的童年等等,早已消失在1960和1970年代,」

石黑認為,正是這種奇妙的認同感,以及害怕記憶消失的脆弱感,促使他開始動筆寫下自己腦海中獨一無二的故鄉:「我想做的是在它們永遠消失以前,把那個世界特殊的色彩、風俗、禮節、尊嚴、缺點,還有我對它有過的一切想法都記下。我的願望是,在小說裡重建我的日本,以後我才能指著一本書說:『這是我的日本,就在這裡。』」

24歲開始寫作人生

石黑提到,他在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獲得英國文學與哲學雙學士學位之後,1979年獲得了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創作課程入學許可,一個包包、一把吉他和一部打字機就是全部的家當,他就帶著這些行囊前往英國東部的諾福克郡(Norfolk),展開一生的寫作之旅。

石黑說,他在第一次課堂上繳交的作業,就是場景設定於日本的短篇小說。石黑表示,當代的英國年輕作家,很自然會有追尋「文化根源」的本能,但在他剛剛投入寫作的年代,社會大眾的閱讀選擇多數還侷限在「很英國」的作家上,因此他對自己的創作很不安,幸好老師與同學都給予正面回應,給予他繼續的動力。

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10日獲頒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美聯社)
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10日獲頒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美聯社)

靈感是微小的光 音樂不可或缺

石黑表示,寫作者生涯的重要轉捩點通常是微小、雜亂的時刻,來得時候不會大張旗鼓,但卻會努力引起創作者的注意力,他舉了不少例子,例如他曾渴望自己創造出「只能在紙頁上展現效果」的作品,而一本就放在床頭的普魯斯特《往事追憶錄》帶給他靈感,激發他嘗試不同的敘事層次;當他創作最知名作品《長日將盡》的時候,一直隱隱感覺少了些什麼,此時美國歌手湯姆威茨(Tom Waits)一首「露比的臂彎」(Ruby's Arms)帶來啟悟,石黑進而決定打碎書中主角的情感盔甲,讓他悲劇性的渴望被人瞥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