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人民不是敵對關係:用愛改革?反思當代國家、制度倡議與產權社會(1)

2018-01-14 05:20

? 人氣

換言之,地產霸權的真實形構,是建立在台灣眾多小產權僅有一屋者(無論是都市或非都市)對於房地產投機的幻想之下。即便無法加入獲利,仍期待透過房地產獲利,也因此對於反對開發者去脈絡化地理解為「貪得無厭」或「阻擋公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立基於國家與社會的關係與房地產引領的邏輯,同時出現的現象就是「被」炒房。在廣大的社會以及制度壓力之下,個人並沒有其他選擇置身事外。例如:都市更新只是口號,實則淪為建築改建容積大放送已是眾所皆知。然而,在面對既無必要性、也無公共性的都市更新之際,社會大眾的反應並非探討制度本身缺陷或居住權益,而是主動「恭喜增值」、「眼光準確」。任何反面論述無法進入討論平台,只有「價格」成為唯一衡量的標的,而非公益性、必要性的討論。

簡單來說,我認為當前的台灣社會並不如《土地正義》所言有萬惡政府,或是普遍人民(非抗爭者)真的如此在意家園情感。真實狀況,是透過長期的論述建構與共謀分贓,形成當前的房地產為主流價值,進一步推動國家空間策略相關施政,家園情感只是口號。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也並非敵對的彼此(今天拆OO明天拆政府),而是不願承認的相互照映。

*作者為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本文為徐世榮著《土地正義》書評系列之一,僅代表個人立場,未代表本組織集體立場,在此特別聲明。

[1] 廖彥豪(2013)臺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1954),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如《土地正義》中提及之相關案例,如士林文林苑(p165)、苗栗大埔(p171)、台南鐵路東移(p176)等

[3] 如廖彥豪專文中,提及「田僑仔」之崛起。

[4] 現今對於高房價的民怨四起,使得相關政府官員以及民意代表不再有此言論,但新的論點則是房價「不能漲也不能跌」(前行政院長林全之發言),此似乎有理,但乍聽之下甚為謬論(房價不下跌,除非收入短時間內成長數倍),實則反應當前社會理解房地產政策的主流思維與混亂價值。

[5]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巨流出版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