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如何用「願景」,完成不可能的登月任務?《讓部屬甘心跟著你》書摘(1)

2021-06-08 05:00

? 人氣

有人認為,老布希不具備領導必備的力量或勇氣,他們將他視為管理者而非領導者,這樣的認知最後打擊了他1992年時尋求連任的企圖。無法提出願景來打造繁榮的經濟或讓美國在後冷戰世界裡引領全球,讓老布希得不到人民的選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願景是成功領導中的必要元素,無可替代。少了願景,影響力會隨著人群散去而慢慢消失,在商業界尤其如此。身為領導者,除非有清楚的藍圖,知道自己三到五年內要把公司帶到哪裡,否則就沒有任何辦法鼓舞其他人跟隨你。「領導者必須創造出過去不存在的事物,」賽斯.高汀(Seth Godin)說,「他們的辦法,是給部落一幅願景,描繪出可能發生但(尚)未出現的事物。」

這正是領導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主要差異。《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曾問奇異(GE)的傳奇董事長兼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如何才能成為好的管理者?」他鄭重釐清問題後才回答:「我偏愛用『商業領導者』的說法,領導者要創造願景、闡述願景、熱情地把願景當作自己的責任,並且要堅毅地帶動願景成真。」

領導者與管理者的差別。(時報出版提供)
領導者與管理者的差別。(時報出版提供)

選民期待老布希展現領導者之姿,他的表現卻像個管理者。這兩種人都很重要,但兩者之間有著基本的差異,需要具備的人格特質和技能組合也不同。領導者創造願景,管理者執行願景。領導者鼓舞並激勵他人,管理者負責維護與行政。領導者承擔風險,管理者控制風險。領導者聚焦未來,管理者著重短期目標與目的。領導學的先驅作家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說:「管理者是典型的好士兵,領導者則是自己的主人。」

將兩者弄混的後果很嚴重。企業高階主管公司(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做過一項研究,指出組織內部管理者做決策時成效不彰的情形很普遍。他們發現「現今的組織通常要求平均要有5.4位管理者都有共識時,才能形成決策」,並解釋:

這5.4個人大半來自公司內的不同職能部門,彼此的目標、觀點通常互相衝突……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得出的結果不是什麼糟糕的決策,而是根本沒有決策,只能維持現狀。這5.4個人也可能做另一種選擇,那就是走上最沒有風險、成本最低的前進道路。品質如何以及會對客戶造成哪些影響,早就被拋在價格之後。

你或許永遠上不了月球,但臉書(Facebook)知名的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說:「領導,是一種藝術,讓你能完成更多事,超越管理科學告訴你的可能性。」她又說,這需要的是一幅願景,「才能帶領你從此時此刻走到連影子都還看不見的未來」。

就我的經驗來說,我發現領導者中比較多人像老布希,但像甘迺迪的比較少。

他們本身雖然沒犯什麼過錯,但是說到要為組織打造出動人願景這件事,他們通常態度輕忽、感到困惑,而且能力也不足。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新書《讓部屬甘心跟著你》,作者麥可.海亞特(Michael Hyatt)是麥可海亞特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該公司的任務是協助領導者找到必要的焦點,以便在工作上致勝,同時在人生中成功。他曾任湯瑪士尼爾森出版社(Thomas Nelson Publishers)的董事長兼執行長,也是「完全聚焦行事曆」(Full Focus Planner)的創作人,同時更是暢銷作家,著有多本書榮登《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報》的排行榜,包括《自由聚焦》(Free to Focus)、《最棒的一年》(Your Best Year Ever)和《向前活》(Living Forward)等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