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西德是如何與中共建交的?

2021-05-30 07:20

? 人氣

此一外交關係後來由國民政府所繼承,中華民國也在德意志共和國的支持下實現了相當程度的工業還有軍事現代化,累積了八年對日抗戰的豐厚基礎。然而伴隨著希特勒(Adolf Hitler)的上台,還有德意志第三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的軍事結盟,德國與中華民國的關係迅速走向惡化。納粹德國先在1938年2月20日承認滿洲國,又在1941年7月1日承認汪精衛政權,兩國關係終於走向破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珍珠港事變後,重慶國民政府在對日本宣戰的同時,還向納粹德國及法西斯義大利宣戰,以彰顯中華民國與美英兩國共進退的決心。可是對於德意志第三帝國而言,中德關係並沒有伴隨著重慶的對德宣戰而結束,只是德國更徹底的把對中華民國的承認由重慶國民政府轉移到南京國民政府而已,並派遣史塔瑪(Heinrich Georg Stahmer)到南京擔任德國駐華大使。

汪精衛政權則派湖北籍外交官李芳到柏林出任中華民國駐德大使,由於德國此刻是歐陸軸心國的領袖,南京國民政府又派不出那麼多人前往歐洲,所以李芳同時還兼任駐羅馬尼亞公使、駐丹麥公使與駐匈牙利公使等職務。南京的和平建國軍也從撤退到重慶的中央軍手中,接收了包括M35鋼盔在內的大批德國武器裝備,所以派駐中國的德國武官與情報官都還有些用武之地。

德國在1945年5月的戰敗,意味著韋爾曼(Ernst Woermann)成為德國歷史上最後一任駐中華民國的大使,李芳則成為最後一任中華民國駐德國大使。當然這裡所指的中華民國是汪精衛的中華民國,與今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沒有一丁點關係。中華民國雖然在抗戰勝利後向德國派遣了軍事代表團,可當時德國還處於被盟軍分區佔領的狀態,此舉實在也稱不上是與德國恢復外交關係。

2-中華民國駐德國軍事代表團的工作之一,是打聽30年代來華訓練國軍的德國顧問戰後情況,以發展與西德復交的人脈關係。(許劍虹提供,取自國史館)
中華民國駐德國軍事代表團的工作之一,是打聽30年代來華訓練國軍的德國顧問戰後情況,以發展與西德復交的人脈關係。(許劍虹提供,取自國史館)

「一個中國」VS「一個德國」

1949年5月8日,也就是納粹德國投降的四周年紀念日,以1919年《威瑪憲法》為基礎打造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在西德首都波昂正式發佈。由於在制定基本法時,西德的領袖們沒有預料到德國會陷入長時間的分裂狀態,所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如同《中華民國憲法》,領土範圍同時包括東德與西德,成為波昂當局長年堅持「一個德國」原則的重要參考指標。

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而在此之前的一個月,中華民國才因為渡江戰役的失敗失去了首都南京。吳化文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攻入總統府,導致中華民國外交部只能跟著中央政府輾轉於廣州、重慶與成都,根本沒有可能向西德派駐大使或者遞交國書。直到1949年12月中央政府遷台,還有1950年3月蔣中正復行視事後,才能思考與德國復交的問題。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