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全球啟動綠色振興渡過疫病與氣候的雙重危機

2021-05-24 07:00

? 人氣

作者指出,氣候危機、巴黎協定的生效、歐盟的綠色新政等議題,在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之後,都被疫病消息取代了。(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指出,氣候危機、巴黎協定的生效、歐盟的綠色新政等議題,在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之後,都被疫病消息取代了。(資料照,美聯社)

我們才在年初目睹了美國德州的電網黯黑,隨即513的大跳電震驚了台灣,尤有甚者,憂慮尚未能解,隨之而來的升高至第三級的雙北防疫,已讓台灣人深刻的感受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曾強調的人類雙重威脅;亦即氣候危機與疫病橫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正在經歷疫病橫行與氣候威脅的人類雙重危機

目前大家或許已能深刻感受到這個雙重威脅的意義,但是卻少有人了解,這兩者之間是相互牽連的。就此,著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便在2020年12月2日報導了一個已經累積5年的長期研究,希望讓各國決策者能在面對疫病的迫切危機時,一併將紓困與疫後復興的氣候行動納入考慮。一如該報導所指出者,在疫病發生前,全球媒體密切關注的是氣候危機、青年氣候行動、巴黎協定規則書的生效、歐盟的綠色新政等議題。然則在新冠肺炎(COVID-19)蔓延全球之後,這些都被疫病消息取代了。然則「刺胳針」之報告特別強調,氣候危機與人畜共通的疫病,兩者其實都源自人類之行為,且同樣對於環境造成減損,並會彼此交叉影響。研究更強調,這些威脅其實都非不能預期者,此外,兩者也都會隨因應行動之遲延、不足或疏忽而致生人命損傷。若我們能同時針對兩者調整適當的因應措施,將能同時發揮促進健康、開創永續經濟未來並保護地球之共伴效益。這其中,若能將綠色振興納入疫後經濟復甦方案;包括能源轉型與去除化石燃料的規畫,將被認為是在對應雙重危機時最有效的措施。

疫後經濟復甦納入以2050淨零為願景的綠色振興趨勢

全球在積極防疫之際,先進國家已然嘗試透過防疫的政策及疫後的振興規劃,將疫病帶來的危機轉換為追求人類因應氣候危機及地球永續的契機。以歐盟的綠色新政(Greed Deal)為例,正是選擇於防疫紓困大幅投入資源之際,透過強化的減碳目標,制定永續指標規則書(Taxology)來界定巨額綠色資金的投資標的,進而帶動低碳經濟轉型、發展與就業。而美國總統拜登,亦在就任後正式提出其將投入3-4兆美元(3-4 trillions)的振興方案,《紐約時報》認為這「代表了民主黨已徹底的改變了他們討論氣候變遷的方式,氣候行動已不再是邊緣議題了。」巧的是,拜登的振興計畫首先投入的正是基礎建設法案,而《紐約時報》更在2021年3月23日直接稱之為「根植於停止導致地球暖化之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顯然以綠色振興來回應疫後的經濟復甦,已是歐美先進國家之共同理念。

其實,拜登早在競選期間便已提出其落實清潔能源革命與環境正義的計畫;其中便包括以清潔能源100%及2050淨零排碳為目標。是以在他當選之後,便逐步在國內外展開聯結巴黎協定的努力。在國內,拜登政府已設定2030比2005年減少50-52%排放的減碳目標,而這也是美國將依巴黎協定要求提交的「國家自定減碳貢獻」(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同時,在國際上,拜登亦在地球日(2021年04月22日)召開氣候領袖會議,讓受邀40個國家領袖相提高其2030減碳承諾,並強調美國以此為基礎正在邁向2050的淨零排碳,顯然2030的法制化減碳承諾是邁向2050的必要條件;依據「氣候行動追蹤器」(Climate Action Tracker)之分析,美國經濟要達到2050淨零之目標,必須減少2005標準的57-63%的排放,而美國的2030目標正是能讓拜登宣稱其邁向2050淨零的堅實基礎。是的,沒有2030的承諾就不會有2050的淨零願景。

美國總統拜登28日晚間發表國會聯席演說。(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已經設定2030年,要比2005年減少50-52%排放的減碳目標。(資料照,美聯社)

但是,如同《時代雜誌》在2021年4月23日所指出者,即便這40個受邀的相對先進國家都提高了減碳承諾,沒有其他未受邀者,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相對支持,全球控溫仍然難以達成目標。故此,在拜登召開氣候高峰會議,啟動由上而下減碳承諾之際,聯合國氣候公約也開始了自下而上的熱身活動,希望透過區域的氣候週(Regional Climate Weeks)活動,凝聚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減碳共識與企圖心,以為即將到來的第26屆格拉斯哥(Glasgow)回合氣候大會的成果奠基。

掌握氣候公約以走出疫病為主軸的全球氣候行動

疫病前的第25屆馬德里氣候公約大會,令人沮喪的無法完成巴黎協定規則書的最後拼圖,緊接著衝擊全球的疫病,則讓落實巴黎協定的期待一直延宕迄今;這包括:國家自定貢獻的共同時程表、回報溫室氣體排放、減緩行動和提供資助的細則,以及攸關重大的國際碳市場與非市場機制之建置。此外,所有締約方必須在2020年底之前,提交新的NDC或更新現有的標準,以回應IPCC必須在11年內填補排碳落差,用以避免不可逆天災浩劫之呼籲,看來仍有待努力,而這也是大家對年底英國格拉斯哥回合氣候談判的期待。顯然前述拜登召開的峰會,已然在某種程度上填補這個空間。

目前隨COVID-19疫苗逐步帶領人們走出病毒的陰影,聯合國氣候公約也已揭開了第26屆締約方大會之序幕,只是這次在經過2020之氣候大會中斷後,原先用以凝聚各方共識的區域氣候週,便顯得格外重要。目前是自3月起直到年底11月的格拉斯哥會議止,公約會以網路區域氣候週的系列圓桌論壇(roundtables)方式來貫穿。公約執行秘書亞斯琵諾沙(Patricia Espinosa)在開幕致詞中再次強調,控溫1.5C將有賴國家、企業、城市及社會齊心啟動轉型。至於這些系列區域會議,顯然已是在疫病時代強化年底大會減碳目標之重要步驟。目前的全球減碳進度呈現嚴重落後狀況,鑒於疫病之影響,亞斯琵諾沙已決定分兩階段來提出國家自願減碳綜合分析報告(NDC Synthesis Report),第一階段之報告是以今年2月28日為期,至於大會前的第2次報告則期日未定,這也表示一切充滿不確定。目前拜登在高峰會議促成的40國2030積極減碳與2050或2060淨零目標,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在為氣候大會加碼,然誠如前述《時代雜誌》所說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仍然至關重要。

20170306-德國綠能專題,德國柏林公寓外懸掛的歐盟旗幟標示。(顏麟宇攝)
除歐美國家外,發展中國家對減碳支持,仍至關重要。( 資料照,顏麟宇攝)

以網路氣候週來凝聚邁向格拉斯哥的共識

原則上氣候週係聚焦發展中國家(非洲、亞太、拉美及加勒比海等)自下而上的區域氣候活動,意在擴大全球各界之參與並凝聚疫後的減碳企圖心。面對疫病導致全球氣候協議的延宕,以區域自下而上的方式來推動並落實巴黎協定的目標已成為關鍵必要。尤其是依據巴黎協定,各締約方必須提出的NDC更新報告一直處於遲延狀況,如何凝聚大家的企圖心,已成為最大挑戰。依據氣候公約的統計,截至第1階段(2021年2月26日)屆期,正式提交更新NDC的只有75個締約方,尚缺115份NDC報告,且依據這些提交之減碳承諾,其減碳總量也僅達2017年全球排碳量的29%。具體言之,整個控溫前景堪憂。

面對全球因疫病顯現出的減碳遲延狀況,第26屆氣候大會會議主席夏瑪(Alok Sharma)先生已經表示;促進國際及涵蓋整個社會之合作將是此次大會主席的核心工作項目。換言之,如何綜整全球之公私人力與物力資源投入氣候行動,將是最核心的工作。準此,此次以地區圓桌為基礎的會議進程規畫,可謂為全球性的社區溝通,除由氣候公約、聯合國發展署(UNDP)、聯合國環境署(UNEP)及世界銀行擔綱主要籌畫外,聯合國主要部門以及國際社會的公私部門幾乎均被涵蓋,其目的正在凝聚大家面對疫病衝擊後團結面對氣候威脅之共識。

全球集體行動對於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是必要的,得以重新設計社會經濟體系,作為未來幾十年世界經濟增長及氣候韌性的主要動力來源。相較於這種全球性的努力,在台灣,我們甚至無法順利達成共識。究其原因,或因欠缺以科學為基礎的氣候政策,我們很難要求各公私部門或團體放寬視野,去看待因應全球甚或全台氣候危機所必要的團結互惠之心,並放下自我的權責或立場堅持,以更高的氣候人權高度來尋求妥協之道,共建兼容現有及未來世代福祉之2050淨零路徑。

凝聚全球共識並綜整公私資源為當務之急

針對未來如何在疫病復甦過程強化並加速氣候行動,各區的共同看法主要包括:1. 有效將所有人,尤其青年與女性納入行動之重要性;2. 由市民及社區之努力來驅動行為之碳(Race to Zero)及2030邁向40億人之韌性社會(Race to Resilience)的行動,呼籲大家,尤其城市、社區、企業共同努力以赴。這些自下而上的努力,也正是巴黎協定通過之次年,在馬拉克什第22屆大會由高階領導促成之「馬拉克什全球氣候行動夥伴計畫」(Champions’ Marrakech Partnership for Global Climate Action),以落實巴黎協定2020減碳目標所構建之民間規劃,與當時平行推出的「國家自定貢獻夥伴計畫」(The NDC Partnership)相互為用,也彰顯出自巴黎協定通過以來,氣候行動將平行訴諸於官方與非官方之雙軌協力。至於在推動期程上,已逐漸區隔為3大階段,亦即以提升2020減碳企圖、強化2030控溫目標,以及2050淨零排碳為方向。

圓桌的討論並發現,在當前資源顯然相當充足之際,重點應置於如何引領其投入建設出一個碳中和且具備氣候韌性的社會;這其中,許多參與者亦表示,將綠色債券之類的金融工具用於未來基礎建設之需,已然日趨重要。最後,本次會議的聯合國氣候行動高階領導(High Level Champions)會議,則本諸原本聯合國創設之目的,更進一部強調了非締約方氣候行動(non-Party climate action)來連結國家NDC的重要性,而他們所指的非締約方行動包括了非國家、青年、企業等之參與。

此外,此次圓桌的結論更認同聯合國邁向2050淨零排碳(Race to Zero)及2030邁向40億人之韌性社會(Race to Resilience)的行動,呼籲大家,尤其城市、社區、企業共同努力以赴。這些自下而上的努力,也正是巴黎協定通過之次年,在馬拉克什第22屆大會由高階領導促成之「馬拉克什全球氣候行動夥伴計畫」(Champions’ Marrakech Partnership for Global Climate Action),以落實巴黎協定2020減碳目標所構建之民間規劃,與當時平行推出的「國家自定貢獻夥伴計畫」(The NDC Partnership)相互為用,也彰顯出自巴黎協定通過以來,氣候行動將平行訴諸於官方與非官方之雙軌協力。至於在推動期程上,已逐漸區隔為3大階段,亦即以提升2020減碳企圖、強化2030控溫目標,以及2050淨零排碳為方向。

氣候行動的3大指標進程:2020、2030、2050

目前,2020的目標顯然受限於疫病難以達成,如何掌握落實巴黎協定的2030目標,已成為氣候行動能否成功因應氣候危機的關鍵;若以IPCC的1.5C特別報告來看,控溫的主要機會將取決於各國的NDC及其落實之成效。這也是拜登召開峰會時,各受邀國紛紛提出2030減碳目標的原因。實則,原本巴黎協定經過各方折衝後係以21世紀下半葉中期(約2075年左近)達碳中和為目標,但經過後續IPCC有關氣候危機的呼籲,歐盟首先推動2050淨零排碳政策,最近隨美國的轉為積極以及上述峰會認同2050淨零排碳的成效,目前已有127個國家宣布類似或接近的2050淨零目標了。依據「氣候行動追蹤器」的研究,這些共計佔全球排碳63%的承諾,將讓巴黎協定控溫1.5C的期待成為可能。但是要達成這個目標仍有賴許多的細節。這其中,包括投資綠色振興、從事銜接巴黎協定必要的基礎建設投資、在商業化的再生能源的政策紅利漸漸退去後,使用尚未完全成熟的氫能,並以之為後續碳定價的主要標的;以及善用負排碳技術來深化減成效等。這些,似乎並未全然為我國所熟悉。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本文為「以2050淨零排碳作為疫後台灣永續的超前部署」系列1。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