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以巴世紀難解之恩怨情仇

2021-05-23 05:40

? 人氣

2021年5月以巴衝突,哈瑪斯從加薩走廊對以色列發射火箭。(AP)

2021年5月以巴衝突,哈瑪斯從加薩走廊對以色列發射火箭。(AP)

以巴緊張情勢全面升高,以色列軍警在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的武力鎮壓,巴勒斯坦「哈瑪斯」向以色列本土發射上千枚的火箭攻擊;同時,以軍對迦薩地區發動空襲作為報復,並揮軍進入迦薩地區,戰火燎原,已造成雙方數百人之傷亡。以軍對迦薩地區長期封鎖,加上嚴重疫情,使得巴勒斯坦民眾,陷入極度困境。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歷史仇恨與種族對立,難以化解,每一次的衝突所付出的代價,幾乎都是巴勒斯坦無數的平民與兒童之傷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戰結束後,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地區。1944至1948年之間,約有20萬的猶太人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二戰結束後至1947年,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的猶太居民,接近當地居民的1/3,其餘2/3是巴勒斯坦人,彼此之間爭奪土地、屯墾區及統治權,時有摩擦與衝突。1948年5月,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宣布以色列建國,第一次以阿戰爭由此爆發。至1982年為止,以阿之間爆發了五次戰爭,也種下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之間恩怨情仇之難解因子。

耶路薩冷聖殿山的清真寺。(謝國榮提供)
耶路薩冷聖殿山的清真寺。(謝國榮提供)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區面積6,242平方公里,包括約旦河西岸地區5,879平方公里,及迦薩地區363平方公里。巴勒斯坦阿拉伯區邊境被以色列完全嚴密控制,其水電,糧食,日用品,醫療等仍然依賴勞務輸出與國際援助。迄今,136個聯合國會員國已承認巴勒斯坦國為一個獨立國家,但以色列及美國仍然不予承認。

耶路薩冷曾是以阿戰爭中的殺戮戰場之一,也常爆發以巴之間的衝突,是歷史、民族與宗教的愛恨與衝突之地。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所羅門王建立聖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及最神聖的城市,昔日聖殿的遺蹟西牆(哭牆),仍是猶太教最神聖之地。基督徒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這裡受難、埋葬、復活與升天。伊斯蘭教亦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以紀念穆汗默德的夜行登霄。猶太民族與巴勒斯坦民族都宣稱,耶路薩冷是他們的聖城,只要聖城的衝突一發生,都是以牙還牙的武力報復或鎮壓。

從1983年至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及哈瑪斯衝突仍未停歇。2014年,迦薩的戰爭,巴勒斯坦人死亡超過兩2千人以上,8千多人受傷,44萬多人流離失所。巴勒斯坦裔的著名的知識分子薩伊德(Edward W. Said)曾說:「以色列從受害者(Victim),變成對巴勒斯坦的加害者(Victimizer)。」他批評西方國家與媒體,偏袒以色列,讓巴勒斯坦長久以來被汙名化,成為暴力、狂熱與殺害猶太人的恐怖分子之代名詞。

讀巴勒斯坦作家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所寫的《哭泣的橄欖樹》,從巴勒斯坦的一處難民營開始寫起,長大後的「美國公民」阿梅爾回到家鄉,卻被以色列士兵以步槍的槍口抵住她的額頭,她回憶橄欖樹與陽光始終在影子裡嬉鬧,突然看到故鄉的爆炸聲與突襲的以色列軍隊,卻改變了所有巴勒斯坦人的命運。

伯利恆城四周的圍牆。(謝國榮提供)
伯利恆城四周的圍牆。(謝國榮提供)

筆者曾經旅行以色利與約旦。2001年,以色列政府以反恐為由,開始在西岸利恆地區築起大型圍牆,圍牆總共670公里,限制並剝奪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行動自由,圍牆與各進出路口配置檢查哨、拒馬、監視器與武裝士兵。以色列境內的巴勒斯坦地區,全境被以色列軍警不是重重封鎖,就是修築反恐高牆。這不是「柏林圍牆」,而是「仇恨之牆」,而牆內的伯利恆卻是「神愛世人」耶穌基督誕生之地,格外諷刺!

我去過美國蒙哥馬利市的「人權紀念中心」。1955年,當白人攻擊黑人時,馬丁路德金恩牧師呼籲黑人「不要以暴制暴」,他說:「要愛你的仇敵,這是基督的道路,也是十字架的道路」。聖經以弗所書第二章也說:「因基督使我們和平,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廢掉冤仇...成就了和平」。

薩伊德曾呼籲說:「在過去的35年中,我不遺餘力地為巴勒斯坦人民爭取權利與自決,但是我始終不曾忘記猶太人民的現狀和他們曾遭受的苦難,包括迫害及大屠殺。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之間應該朝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努力,即和平共處,而不是進一步的壓迫與否定。」薩伊德多年前已不幸病逝,他的遺願能否實現,似乎仍然遙遙無期。

*作者為自由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