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仁觀點:保存醫療量能,不能輕忽診所的角色和困境

2021-05-18 06:40

? 人氣

若高風險民眾全部擁入醫院,勢必會拖垮醫院,屆時台灣醫療資源必會崩潰,因此診所應提高警覺,配合疾病管制署動態調整防護裝備和動態流程規劃,進行疫病把關和轉診。(示意圖/DarkoStojanovic@pixabay)

若高風險民眾全部擁入醫院,勢必會拖垮醫院,屆時台灣醫療資源必會崩潰,因此診所應提高警覺,配合疾病管制署動態調整防護裝備和動態流程規劃,進行疫病把關和轉診。(示意圖/DarkoStojanovic@pixabay)

2021年5月15日,這是台灣爆發Covid-19疫情以來,值得我們深刻記憶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單日本土案例確診高達181例,行政院宣布雙北市進入防疫警戒第三級,希望藉由管制,來減少流動風險,外出時須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活動集會;企業也應採取營運措施,彈性上班時異地辦公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衛生福利部首次鬆口,面對疫情的大爆發,醫療量能可能不足。目前全國負壓隔離病房共有760床、分布在全台87家醫院,現在空床數298床;17日前全台172家急救責任醫院將啟動專責病房約2,412床,目前已經陸續開設1,495床,空床數1,092床。因此,治療穩定病患將移往集中檢疫場所,一人一室,繼續治療觀察,以保全醫院的量能。

台北市政府在熱區設置4處社區篩檢站(16日增加為5處),宜蘭縣也設置2處社區篩檢站,民眾大排長龍接受檢查,以確定是否罹病,以及是否需要進一步接受治療。然而,這些規劃只著重醫醫院的醫療量能保存,完全沒有把診所醫療防疫的功能和困境,列為整體的考量,可能將會造成另一個極大的破口。

之前,我們聽到的是確診個案,在確診前曾經到同一診所就醫3次或5次,症狀逐漸嚴重,送到醫院已經是重症案例,這些診所醫師、醫事人員、工作同仁都要居家隔離14天。另外一方面,5月14日,新莊某診所貼出公告「我們發現了新莊第一個新冠肺炎病例」,診所轉診的病患,經過快篩後,確診新冠肺炎,即日起將停業消毒3天。桃園市、新北市都有類似的情形,無論防疫裝備多麼完整,都被要求居家隔離14天。照理講,這是診所提高警覺,成功的進行疫病的把關和分流轉診,對於阻斷疫情的傳播鏈,是有重大的貢獻,是要被社會肯定。

如果按照這種動則裁定診所居家隔離的做法,一旦確診個案越來越多,到時候診所因發現確診病例被迫關診,也會越來越多。高風險民眾全部擁入醫院,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勢必會拖垮醫院,屆時台灣醫療資源就崩潰了!

因此,為保全台灣完整的醫療防疫體系,維持應有的服務量能,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和各地醫師公會密集召開緊急應變會議,邀請衛生福利部、各地衛生局防疫官員,面對問題,積極討論因應對策。

20210517-新北市亞東醫院17日爆7人確診。(柯承惠攝)
新北市亞東醫院17日爆7人確診。(柯承惠攝)

我認為我們可以一起做這些努力:

一、診所應提高警覺,配合疾病管制署動態調整防護裝備和動態流程規劃,進行疫病把關和轉診。合乎規格者,可以持續提供醫療防疫服務;正如醫院分流採檢,分艙醫療,定期採檢檢查,確定安全無虞,即可繼續提供醫療防疫服務。不會因為經手或照顧過一個確認病人,醫師和相關團隊人員就被要居家隔離14天,哪來這麼龐大、永無止境的醫療人力足以提供服務。

二、地方衛生主管機關統籌,可以在醫院、衛生所、聯合醫院門診部或其他適合的公共場所,廣設社區篩檢站,與醫師公會合作,邀請診所醫師協助,提供民眾安全、可近之篩檢場所。台北市、宜蘭縣已經啟動這樣的服務模式,值得各縣市借鏡。

三、積極規劃診所COVID-19疫苗接種體系,台灣有2300萬同胞,COVID-19疫苗大多需要接種2劑,要達成6到7成的群體免疫力,至少要有1,500萬名國民完成2劑的接種,也就是3,000劑次的接種量;歷年來,每年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種,公費加上自費大約800萬劑,其安全性較高,在醫療院所、學校、養護機構、社區,乃至於人多的百貨公司、超商、捷運站出口都可接種。COVID-19 疫苗在國內外接種以來,不良作用較為明顯,還需要留觀30分鐘,提供必要的觀察和急救,大概只能在醫療院所接種,接種量將會是往年流感疫苗接種總量的4倍,工作量是無比的艱巨。COVID-19 疫苗中的AZ疫苗保存條件是2-8度C,我國向國外預定1,000萬劑,能夠有資格施打流感疫苗的診所,應該都有保存疫苗和提供接種的能力,這絕對需要超前規劃和部署。

四、平常急、慢性疾病的醫療服務,乃至於居家醫療,應該在適當的防護,正常進行,避免延誤就醫,影響病情;或是大量病人擁入醫院,影響照護品質,增加感染風險。

五、有些失能的民眾,行動又不方便,除了運用居家醫療服務之外,應該鼓勵結合智慧醫學,啟動遠距醫療服務,讓疫病無法阻隔醫療的專業服務。

六、全國醫師公會積極宣導,診所醫師提升防護措施,提高警覺,不拒診,要轉介,會通報,和醫院建立分級、分流的防疫醫療體系,也和衛生防疫指揮機關相互連結,做好社區防疫工作,請全國民眾不用恐慌,配合疫情指揮中心,一起做好防疫工作,必能渡過這次難關。

*作者為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COVID-19緊急醫療應變小組召集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