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大停電,當然不是單純的人為疏失與「不缺電」

2021-05-15 07:30

? 人氣

例如用電需求高於預期,主要因素當然在天氣,台灣所謂的尖峰用電季節與時間,冷氣是最耗電、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周四用電需求高於預期是因天氣較往年更早變熱,而這種情況將會是每年發生、甚至可能每年提早變熱,全球暖化讓所有地方的年均溫提高、炎熱時間更拉長。請問,這個因素未來可能改善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綠電供應不如預期,原因應該是官方不切實際的期待。台電說綠電的短少是因缺水讓水力發電減少80萬瓩、太陽光電比預測值少30萬瓩、風電也比預期少25萬瓩。事實上,缺水早已是台灣夏季豐水期來臨前的常態,每隔2-3年就出現一次乾旱,這個季節期待水力發電過多,失望當然也大,未來能掌握、改進的空間亦無,因為只能「靠天吃飯」。

光電則更不必多說,只要是陰天(還不必是下雨日)就歸零,風電就更不必多說,上台電網站看看,風電發電比率幾乎都是個位數字或甚至掛零,就知道其供電能力如何;蔡政府一直強調的「能源轉型」政策,就是要增加綠電比例,但從實際的貢獻數字來看,綠電既難成為主力、更因不穩定性而增加電網的脆弱。

至於拿機組歲修當理由更可笑,所有機組都有停機維修的需要與時間,因此所有電網規劃必然會把機組歲修、輪替因素納入,官方說出這個理由是「無厘頭」了一點。其實,在興達電廠恢復供電後,看看台電的電力供應資訊,如果連幾個核電廠的小型輕油發電機組都上陣火力全開,到底台灣是真不缺電還是假不缺電,是該好好探究了。

如果一個所謂的「人為疏失」就能造成全台大停電、開始分區供電,這種電網是否太脆弱了一點?事實上,根本原因就是在電力的供需規劃上,電力供應過於緊繃,才會稍有意外就崩潰,這難道不是「缺電」的現象嗎?

現實世界中,所謂的意外情況、「人為疏失」總是不時發生、出現,此所以為達到保障充裕穩定的供電,在用電規劃上,一定要預留相當的餘裕,以每日的數字而言,就是要有15%左右的「備載容量率」,以每年長期數字而言,就要有較高的「備用容量率」,台灣官訂備用容量率為15%、備載容量率10%,但實際數字是往下走,未來核電除役與淘汰舊電廠,因此備用容量率會再下降,而新加坡的備用容量率是訂在30%、韓國是15-17%,台灣供電將日趨繃緊應無疑義,政府真認為長期供電無虞嗎?

對這次513大停電,官方當然可以完全歸因於台電「人為疏失」,報告出爐後找幾個人懲處,作為對社會的交代,一切如常、大家繼續輕鬆過日;但事實恐怕非如此,因為其中有著供電緊繃的隱形缺電問題,未來註定繼續惡化;除了全力增加火電外別無他法─但這也意味著空污與排放的繼續惡化。

在8月核四公投前夕,台電搞出一個513大停電,似乎要提醒民眾缺電風險,從這個觀點來看,站在民進黨的立場,台電確實是該好好又狠狠的懲處一番,因為「政治不正確」嘛。只是專業上該如何,蔡政府還是想清楚點吧,無論是台灣民眾或是企業、特別是那些半導體產業,是禁不起這種大停電、分區供電的折騰與陰影的。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