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惡化中的勞動市場,非典型就業增加

2018-02-19 07:30

? 人氣

台灣非典型就業增加代表勞動市場惡化。圖為今年五一勞動節凱道勞工大遊行。(資料照片,甘岱民攝)

台灣非典型就業增加代表勞動市場惡化。圖為今年五一勞動節凱道勞工大遊行。(資料照片,甘岱民攝)

今年蔡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明確要擺在「搶救低薪」上,小英總統提出的救低薪政策中,特別提到「對於從事低薪非典型工作的年輕人,提供足夠的職業訓練」。不過,政策是否能減少非典型工作者,只靠職業訓練仍不足,最終還是要靠整體的經濟與就業市場上揚,才可能改變非典型工作者增加的趨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行政院主計總處在去年底前曾公布一份勞動市場報告,所謂的「非典型就業」不論在絕對數字、或占勞動力比例上都增加,雖然主計總處是以「正面方式」解讀,但非典型就業增加,加上長期的低薪困境,明確代表國內勞動市場進一步的惡化。

根據主計總處這份人力運用調查報告有關「非典型就業」的說明中顯示, 106 年 5 月非典型工作者為80.5萬人,較97年增加 15.5 萬人;非典型工作者占全體就業人數之比重,由97年6.24%增至7.11 %,上升 0.87 個百分點。

根據官方的詮釋,因為全體就業人數1,133.1 萬人,較97 年5月增加 91.8 萬人或增 8.81 %,其中內非典型工作者增加15.5 萬人,全時正式工作者增加 76.3 萬人,因此近 9 年來全時正式工作者增加人數約為非典型工作者 5 倍。

而且官方說明時強調,非典工作者人數上升,原因可能是自由工作者成國際趨勢、學生希望課餘兼職,或退休者想找輕鬆的工作等因素;且以國外而言,日本與韓國也是非典型工作的人數與比重上升。這一解釋倒似乎台灣非典型工作增加是因自由工作者增加、有「追上國際趨勢」的正面因素,反正國外也是如此嘛!

說得輕鬆、也非全然錯誤,但確實有粉飾太平、過份輕忽非典型工作增加對勞工 、勞動市場的傷害。

所謂非典型就業者包括部分工時、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其起源固然有勞工因個人因素考量寧可就部份工時,而不願亦不能就全時工作;對勞動市場而言則是更有彈性;但實際上演變至今,已成為不少企業節省成本、避免承擔勞工各種福利、退休金的方式,其中又以使用派遣員工影響最大。

如果以勞動市場資源運用的「宏觀調控」觀點看,派遣業的存在有其價值。當企業只是短期需要人力時,不可能、也不願雇用正式員工,因此雇用派遣員工因應。派遣員工雖然在這家A公司工作,但卻屬於派遣公司的員工,一旦在A公司的短期工作結束就回到派遣公司,可能接著派到另外一家有同樣需求的B公司。看起來是讓勞動市場人力更充份運用,而那些需要短期人力的企業,也解決了其人力需求問題。

但實際運作上,派遣業卻成為企業躲避其對勞工責任的方式。企業實際需要的是長期人力,卻名義上改為短期人力,從派遣公司雇用人,然後可能一年一聘,卻可永遠不再負擔勞工任何福利與退休金,全部丟給派遣公司;而派遣公司相對的保障與薪資都較差,擔任派遣員工者多是暫時性的委屈求全,少有樂在其中者─至少就主計總處的調查報告中,就指出有2成多的非典型工作者屬「非自願性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