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美國大使館」發行假簽證超過10年?衛報遠赴非洲調查發現:美國國務院竟然也做「假新聞」!

2017-12-09 12:00

? 人氣

迦納的冒牌美國大使館。(圖/美國國務院)

迦納的冒牌美國大使館。(圖/美國國務院)

2016年11月5日,美國國務院官網貼出一份新聞稿《迦納國安單位關閉冒牌的美國大使館》,剛開始沒人注意,但一個月後迦納媒體也報導稱,迦納首都一個犯罪集團把一棟粉紅色樓房假扮為美國大使館,向民眾核發假的赴美簽證,期間長達10年之久,最後被美國與迦納警方共同破獲。報導還稱,冒牌大使館上方懸掛著美國國旗,辦公室甚至掛著歐巴馬總統的肖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據報導,美國官方最先發現這起詐騙案,並與「迦納調查局」聯手,終於破獲這座位於迦納首都阿克拉(Accra)的冒牌大使館,犯罪集團在非洲各國的遙遠村莊張貼廣告,招攬想去美國找頭路的村民,再把他們帶到阿克拉,一張簽證以4500歐元(約台幣16萬元)的高價賣出。

迦納警方從冒牌美國大使館破獲的假護照與身分文件。(圖/美國國務院)
迦納警方從冒牌美國大使館破獲的假護照與身分文件。(圖/美國國務院)

美國國務院表示,這座冒牌大使館是由一群土耳其人和迦納人聯手經營,還雇用了迦納當地一名專精移民法和刑法的律師,但警方到場時,犯罪集團已帶著部分資料潛逃,警方只逮捕幾名員工,扣押了150多本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護照。

美國國務院說,這次行動拿下了該集團約7成資料,雖然並未逮住主謀,但最大成果就是「集團背後的政治勢力已經無法再庇護他們」。

報導一出,全球媒體都「驚呆了」,各國重要新聞機構紛紛轉載,包括英國BBC、《衛報》(The Guardian);美國CNN、福斯新聞(Fox New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德國之聲(DW)、中國《新華社》、《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等等,甚至掀起「哪一個非洲國家政府最無能」等眾多討論。

這起報導引起極大關注,每一個情節都非常「經典」:非洲人是詐騙分子、受害者是老實又好騙的鄉下人、警方蠢到無以復加、政府高層都被賄賂而包庇罪犯,故事結尾又是美國人拯救世界。整起事件像是好萊塢的完美英雄片,但只有一個缺點...

這新聞是假的。

時隔一年之後,英國《衛報》於28日刊登一則長文,由迦納駐地記者深入探討事件始末。

詐騙調查負責人:我不知道怎麼回事

施渥努(Seth Sewornu)警官是迦納的詐騙調查單位負責人,新聞爆出當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簡訊,原來是警方犯罪調查小組(CID)想要了解該起「犯罪實情」,施渥努還來不及回覆,就被電話鈴響給淹沒。

「BBC的記者打來,CNN記者也打來,迦納所有媒體都打來要挖出事件細節,所有警局也不斷打給我。」施渥努說。

美國國務院報導稱,該集團還有「經營」一家冒牌荷蘭大使館,所以荷蘭媒體也聯絡上施渥努。施渥努回憶道,他被排山倒海的採訪訊息嚇傻了,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任何調查行動。

施渥努說,他非常想搞清楚到底是哪一個單位負責此案,因為美國國務院報導中的「迦納調查局」根本不存在,而迦納的犯罪調查小組、特種部隊、甚至國家調查局(BNI)都告訴施渥努,他們都沒有調查過這一案件。

「這太不合理了吧?」施渥努說,他毫無頭緒,明明是一則美國國務院網站上發布的官方新聞,卻沒有人知道真相?媒體群起逼迫之下,施渥努打給美國駐迦納大使館,也就是國務院報導的新聞來源。

「我什麼都不知道。」接起電話的是正牌使館人員,但還是給了這個答案。

「他們全都三緘其口。」施渥努說。

犯罪集團起手式:大膽買下電視廣告

接受英國《衛報》專訪時,當了23年警察的施渥努,大部分時間正經八百,只有談到厚顏無恥的犯罪集團,話匣子才會打開。

在迦納,民眾想拿到簽證、前往海外旅遊非常困難,花上大筆金錢不說,辦理流程也曠日廢時,還常常失敗。因此,過去幾十年來,阿克拉興起龐大的黑市經濟,比較遜的騙子直接販售假簽證,大型組織則發展成「跨國企業」,在非洲多國設有據點。美國國務院報告顯示,全球各地美國使館中,駐迦納使館收到最多假文件。

施渥努說,犯罪集團的成功祕訣在於明目張膽,他們大剌剌在電視播出代辦簽證的廣告,許多民眾以為電視上出現的廣告都是合法經營業者,就這樣落入陷阱。

施渥努表示,以前做假護照相對容易,集團會瞄準周遊列國的旅客,偷走他們的護照,把護照放在冷凍庫一個小時,相片頁的封膜就可以輕易撕下,再使用化學藥劑刮除護照原主的照片,貼上新主人的大頭照。

迦納人民對同為非裔的歐巴馬很有好感,圖為T恤上的歐巴馬肖像。(圖/Monde Perso@flickr)
迦納人民對同為非裔的歐巴馬很有好感,圖為T恤上的歐巴馬肖像。(圖/Monde Perso@flickr)

但是近年來,護照的防偽技術不斷升級,常包含指紋等生物特徵,詐騙集團也越來越難100%仿造,他們將目標轉向申請簽證所需的文件,無論是短期旅遊或長期移民,只要付得出錢,就能辦到好為止,客戶可以從身無所長的工人變成博士生或企業家。集團偶爾也販賣假的簽證,但主要業務還是偽造文書。

為了應付猖獗的偽造文件,迦納政府2010年成立西非唯一一間「文件詐騙鑑定中心」,專門協助大使館、銀行和警方調查文件真偽,2016年資料顯示,鑑定中心收到的文件資料高達50%都是偽造的。

經濟差、非法移民多、簽證難求

迦納2800萬居民裡,主要民族有十幾種,多數來自西非其他國家。迦納於1957年從大英帝國獨立之後,第一位總統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大舉興建基礎設施,開放移民進入,但恩克魯瑪的聲譽很快被糟糕的經濟政策給抹煞,1966年,迦納軍方趁恩克魯馬外訪時發動政變。

迦納建國國父恩克魯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迦納建國國父恩克魯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緊接著30年,迦納陷入連串的軍事政變,儘管上天十分眷顧迦納,除了龐大金礦還富含可可豆、木材等自然資源,2007年甚至發現了少量石油,但政局長期不穩加上人口增長快,迦納的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每年增加25萬就業人口,平均只能爭搶5000個工作機會。

迦納年輕人不斷出走海外尋找工作,海外僑民約7成在其他西非國家,3成在英國、德國、義大利與美加地區。不少迦納人利用旅遊簽證出國「跳機」後非法打工,因此,許多國家對迦納的旅客簽證特別嚴格,想盡辦法排除年輕、沒有技能、財產不多的迦納人。德國現代東方研究中心(Zentrum Moderner Orient)研究員蓋巴茨(Paolo Gaibazzi)表示,他認識迦納一位職業20多年的整形外科醫師,不久之前他的短期簽證也被拒絕,結果無法前往西班牙參加研討會議。

簽證申請關卡重重 造就非法商機

就算一切都合法,申赴美簽證的手續之複雜,還是可以整死迦納民眾。申請者須填入父母出生日期,但迦納一直到1965年才全面建立戶口制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父母生日;簽證申請費用約160美元(近5千元台幣),這筆費用佔了迦納人民平均月薪的3/4,而且申請費不會退還,如果簽證遭拒,下次申請還是要再次繳交。

文件處理好之後,旅客須打電話給美國大使館預約簽證面談,每天天還沒亮,大使館外就會出現等著參加面談的人龍。美國國務院2017年報告點出:「大量申請人在使館外等候,不但有損美國政府形象,也可能造成安全疑慮。」

面談時,旅客必須準備好身分證明文件,包括雇主推薦信和薪資證明等等,但超過10%的迦納民眾根本沒有固定薪資;申請人還需提出美國那一頭的邀請函,證明到了美國有人負責接待。即使以上全部通過,美國使館還是可以拒絕批准簽證,甚至不需要原因。不少申請人花了大把時間和金錢,仍垂頭喪氣離去。

種種難題之下,想出國的迦納人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曠日廢時的重複申請,另一種求助於「只要付錢,保證拿到簽證」的地下機構。惡性循環於焉誕生,每一次發現新的偽造手法,大使館就增加一道申請關卡,犯罪集團必須想出新的方法蒙騙,又造就了新的商機。

「各國想要增加困難度,反而促成了所謂的『移民產業』,」蓋巴茨說,「移民法規越排外,非法管道就越多。」

正牌的美國駐迦納大使館長這樣。(圖/美國國務院)
正牌的美國駐迦納大使館長這樣。(圖/美國國務院)

「受害者」:我以為困難的是怎麼去美國

阿布蘭提(Kwesi Abrantie,化名)曾是「受害者」之一,2008年迦納受金融海嘯影響,經濟大幅下滑,「情況真的很糟,我想說,與其過著只能勉強餬口的日子,偷渡到美國可能還比較好。」阿布蘭提表示,他當時以為真正困難的部分是怎麼去美國。

一位「中間人」替阿布蘭提編造了故事,說他要去美國參加表弟的畢業典禮,並找來一位在美國讀書的非洲學生接應,中間人把該學生的姓名和住址交給阿布蘭提,還加上一封紐約大學的畢業典禮邀請函。為了這些文件,阿布蘭提事先付了約4萬多元台幣,事成後還要再付2萬多元。共計7萬元費用,是迦納人均年收入的整整兩倍。

阿布蘭提由一些男子帶領,填好表格、繳納手續費並約好面談時間,但在面談之後,美國大使館還是拒絕了他。

失敗一次後,阿布蘭提還是想出國工作,這次中間人帶他前往荷蘭大使館,他假扮成一名卡車公司商人,要去荷蘭採買輪胎。阿布蘭提知道那間卡車公司是真的,他後來還發現,中間人本身經營一家合法旅行社,「代辦簽證」只是副業。

阿布蘭提說,他有三個表親在該名中間人的幫助下成功出國。但他的運氣似乎特別不佳,荷蘭大使館認為他的銀行帳戶(當然是假的)存款太多,不斷追問來源,阿布蘭提再度搞砸了面試。不過這一次,中間人剛好有從荷蘭進口貨物的經驗,他立刻打給荷蘭大使館質問,為何他的員工出不了國,就這樣,阿布蘭提終於拿到夢想已久的簽證。

迦納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增長快,青年失業率極高。(圖/Stig Nygaard@flickr)
迦納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增長快,青年失業率極高。(圖/Stig Nygaard@flickr)

親身探訪「冒牌大使館」

調查中,《衛報》記者發現「代辦簽證」的中間人通常沒有辦公室,他們只會在餐廳或街上跟客戶見面,沒有「一整棟冒牌使館、包含國旗和總統照片」。於是在2017年6月,記者決定前往報導中的粉紅色樓房一探究竟。

粉紅色樓房坐落在阿克拉西北方一條破舊街道上,一半是店鋪,一半是住宅,前方有一座簡陋的製鞋工廠。樓房本身還算體面,但內裡的牆面疊滿一層層褪色塗鴉和水泥痕跡,前院有一間小小的裁縫舖子。美國國務院的報導中,「冒牌大使館」前門是一件服飾店,「詐騙集團」就是利用縫紉機製作假護照。

記者造訪時,縫紉師傅克威泰(Pierre Kwetey)正在裁剪男性T恤,他的鋪子最寬處不過2公尺,不平整的水泥牆上滿是灰塵,小小裁縫桌上立著一個十字架,掛著兩串天主教念珠。克威泰說,當初朋友傳來了冒牌大使館的新聞連結,他就覺得很困惑。

克威泰半開玩笑說:「我要是做這種非法勾當,我的前院就會停著一台豪華休旅車了啦!」

粉紅樓房屋主:我的簽證也被拒絕啊

幾天之後,記者再度造訪粉紅樓房,這一次碰上了共同屋主之一蘭普泰(Susana Lamptey),她穿著一身黃色洋裝與頭巾,比縫紉師傅更不像犯罪份子。蘭普泰說,她的祖父大約在1920或1930年代蓋了這棟房子,過世後留給八個孩子,孩子分家之後,公寓內的房間也一一出租。

走進大廳,陣陣麵粉與奶油香氣飄來,因為蘭普泰在後院開了一間露天烘焙坊,大廳中央當然沒有任何一張美國總統的肖像。從房屋二樓看出去,可以清楚遠眺阿克拉工業區,高架橋、鐵路、工廠和貫穿首都的奧道河(Odaw river)。

蘭普泰說,當朋友告訴她,美國人聲稱這間房子是冒牌大使館時,她都要氣壞了,「我真的很生氣,到底是怎樣?謠言是從哪來的?」

蘭普泰說,警察從來沒有搜索過這裡。報導出來之後,她和家人前往警局詢問,當地警察也只是安撫他們,表示一切都無須擔心。

但蘭普泰還是很心煩,因為接下來幾個月,新聞媒體不斷打電話給她,想從他那裡挖出「罪犯人生」第一手細節,蘭普泰全數拒絕,來個相應不理。當時,美國政府對此的說法是:「初次搜查才剛結束,我們不能透露那棟建築裡發生的事,那棟房子的照片就是詐騙集團用來招攬生意的照片。」

蘭普泰說,她到現在還搞不懂,為何大家會相信這麼荒謬的故事,她說:「要是這棟房子10年來都是美國大使館,裡面的人全部都可以去美國啦!」

諷刺的是,蘭普泰2016年春季曾以正規途徑申請美國簽證,她也被拒絕了。

抓住犯罪集團的警探:照片我拍的,但是不同的行動

迦納警探拜督(Lloyd Baidoo),據稱就是拍下粉紅色樓房的人。拜督擔任警探逾18年, 看起來就像電影中的硬漢。拜督說,他在2016年6月接獲一次線報,指稱那棟粉紅樓房是犯罪集團核發假簽證的根據地,線報也指出,他們在「營業時間」會掛上美國國旗和歐巴馬肖像。

拜督帶著屬下先開車在樓房門口繞了一圈,拍了一張照片,然後走近查看。不到五分鐘,他就判定這棟房子實在太破爛,沒有人會笨到在這裡花上4、5千歐元買下任何東西,更別說美國簽證。

又過了兩周,拜督接獲第二次線報,這次的消息明確指出,另一棟公寓裡藏有犯罪分子,包含拜督在內,5位迦納警探、迦納特種部隊和美國使館一名武官共同展開搜查,在線報指證的公寓內,找出135本迦納護照,大部分是偽造的,少數真品可能是贓物。現場還有美國、英國、中國、肯亞等國的簽證。警方也搜出數十個偽造文件用的橡皮圖章。

拜督說,那次行動逮捕了三名嫌犯,主嫌名叫布洛奇(Kyere Boakye),檢方以偽造文書等罪名將他們起訴。

這不是冒牌大使館,但仍是一起重大犯罪事件,拜督不敢掉以輕心,一一打電話給那些橡皮圖章的原屬單位,包含迦納移民局、國家投資銀行、律師事務所,甚至迦納最大的教學醫院等45間機構,好不容易整理完所有檔案,已經是2個月後的事,案件也準備好送上法庭審理。拜督說,檔案厚度相當於3本電話簿。

迦納的正牌美國大使館。(圖/美國國務院)
迦納的正牌美國大使館。(圖/美國國務院)

案情轟動全球……審判卻沒下文?

奇妙的是,這起嚴重罪案後來就沒了下文。《衛報》記者前往法庭旁聽,只見3名被告站在前方,辯護律師卻沒來,起訴三人的檢察官也沒有到場,法官和另一名檢察官交頭接耳了一陣子,又宣布延期審理,絲毫看不出是一場轟動各國媒體的大案件。

嫌犯布洛奇說,他不懂法院為什麼一直傳喚他,又沒有真正的審判。他向記者堅稱,自己經營的是合法旅行社,「那些文件都是客戶帶來的,我從來沒有偽造任何東西。」布洛奇也表示,從沒聽過什麼冒牌大使館。

另外一個離奇「巧合」,就是當媒體開始追逐冒牌大使館的故事時,拜督警探突然被調離了崗位,工作由施渥努接任。但不久後,施渥努也被調走,兩位警官從頭到尾都來不及搞清楚,謠言究竟從何傳出。上從美國與迦納政府,下至警探和被捕的嫌犯,沒有任何人願意替這則新聞背書。

拜督表示,那篇新聞裡的大部分細節,都出自於第一次錯誤線報,粉紅樓房的照片是他親手拍下,但他不知道為何被美國大使館取得。而新聞中聲稱的搜索行動,完全是針對另一項犯罪案件。「你問我的意見,我會說這是假新聞。」拜督說。

新聞稿真假難辨 無人能夠證實

所以......有人偽造護照和證件嗎?有。抓到嫌犯了嗎?抓到了。但他們真的經營了一座冒牌美國大使館嗎?完全沒有。更不用說「核發假簽證長達10年」這種荒謬情節。

施渥努說,他曾聽美國使館員工洩露,是某位使館員工移花接木,把「假情報」和「真搜索」融合成一份精彩刺激的報導,最後送進了華府的國務院。但這一點同樣無法證實,《衛報》記者想盡辦法詢問迦納政府機關,沒有回音;美國國務院也答非所問,只會跳針般重複回答「美國和迦納政府會盡力保護簽證核發的公正性。」

我們可以說,整個故事中每一個角色都在認真工作:大使館把關簽證,迦納警方逮捕他們知道的犯罪份子,記者寫出刺激有趣的報導。但是他們同時也都在虛應故事,即便查問涉案人士和政府機構,也得不到明確回答。直到記者親身走訪之前,謠言不曾被戳破,假新聞早已擴散到地球另一端。

這次「事實查核」不僅打了美國與迦納政府的臉,也打了全球各大媒體一大耳光(包含《衛報》本身先前的報導),若搜尋「迦納、美國大使館、造假」(Ghana, fake, US embassy)等關鍵字,會發現這些報導仍掛在眾多權威媒體網頁上,美國國務院也沒有撤下報導,內容絲毫未改

美國國務院的冒牌大使館假新聞,至今仍掛在網站上,也沒有修改內容。(圖/美國國務院)
美國國務院的冒牌大使館假新聞,至今仍掛在網站上,也沒有修改內容。(圖/美國國務院)

而這些連環「失誤」,很可能就是申請簽證困難度增加的原因之一,美國大使館為了寫報告,捏造不存在的冒牌大使館和查緝行動,反而替犯罪集團創造更多「商機」,更多迦納人民成為待宰羔羊。

最後,衛報駐迦納記者又找到另一處「代辦簽證」據點,仍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記者親眼看見「中間人」用陽春的微軟Word製作假文件,屋子裡尋求代辦的民眾則是神色緊張、迴避彼此的眼神,一份學生簽證需要的文件要價7,000元台幣,約是迦納人均GDP的1/20。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穎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