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真相—攻佔冬宮真的是一場血戰嗎?

2017-12-02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當夜晚數萬名憤怒的革命軍包圍冬宮時,甚至有守軍還直接開城迎接,革命軍遇到的抵抗十分輕微,死傷人數並不多。圖為「十月」畫面。(取自網路)

作者認為,當夜晚數萬名憤怒的革命軍包圍冬宮時,甚至有守軍還直接開城迎接,革命軍遇到的抵抗十分輕微,死傷人數並不多。圖為「十月」畫面。(取自網路)

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引領了整個20世紀共產革命的風潮,除了將俄羅斯蛻變成世界上首個共產國家,隨後這股巨大紅潮更是蔓延了半個地球,在共產主義的最全盛時期,主導了超過30個國家的政權與統治世界上1/3的人口。東歐、非洲、中南美洲、亞洲都曾經被插上大量的紅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蘇聯當局在當時對於十月革命的宣傳美化可說是不遺餘力,在革命之後三年的1920年,即推出還原當初歷史的情境劇「冬宮風暴」(The Storming of the Winter Palace),1928年更找來知名大導演謝爾蓋·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執導史詩鉅片「十月」(October:Ten Days That Shock The World),該片動用了大量的臨時演員,描繪出浩大的戰爭場面與激烈的廝殺戰鬥情節,時至今日,「十月」的不少場景仍然不斷的被媒體作為敘述當晚戰鬥的擬真畫面。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晚間,已向布爾什維克黨投誠的波羅的海艦隊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又名曙光號)駛進聖彼得堡涅瓦河畔待命,9:45分船上官兵對著克倫斯基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開砲,一連串的空包彈為告知人民起義反抗的信號,大批效忠布爾什維克黨的工人、赤衛隊、市民和水兵與上萬名佈署在冬宮的臨時政府軍展開激烈戰鬥,霎那間砲聲隆隆、血流成河…。11月8日(俄歷10月26日)凌晨2時,布爾什維克黨人攻入冬宮,臨時政府投降,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則流亡巴黎......,以上內容是蘇聯官方慣用的充滿激情、戲劇性的宣傳手法。但是實情真是如此嗎?

蘇共向來宣傳,1917年11月7日晚間,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對著克倫斯基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開砲,赤衛隊等與臨時政府軍在冬宮激烈戰鬥。圖為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取自維基百科)
蘇共向來宣傳,1917年11月7日晚間,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對著克倫斯基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開砲,赤衛隊等與臨時政府軍在冬宮激烈戰鬥。圖為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取自維基百科)

在十月革命前,俄國早先便發生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二月革命。當時的俄國深陷一戰泥淖,多達170萬士兵陣亡於東線戰場,人民反戰聲音高漲;內部則是食物短缺、經濟崩盤、民不聊生,而沙皇尼古拉二世堅持配合協約國策略親自領兵從東方夾擊德國而罔顧民眾厭戰聲浪,內政則由亞歷山大皇后一手把持,皇后放任其親信心腹控制國政,皇室成員終日酒池肉林奢侈無比,政府貪汙腐敗造成政局動盪民怨四起。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鼓吹煽動之下,各大城市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與血腥暴動,縱使沙皇尼古拉二世即時返國調兵鎮壓也無濟於事,最終只能黯然宣布退位並傳位於胞弟米哈伊爾大公,但是大公也拒絕登基,統治俄國長達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自此畫上句點。

二月革命後,俄國形成了2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一個是由李沃夫公爵所主導的臨時政府,成員主要是資本家與沙皇政府內部的民主派人士;另一個政權則是工兵代表蘇維埃,由布爾什維克黨、社會革命黨與孟什維克黨等二月革命骨幹派系組成,擁護者多半是勞工、軍人等無產階級群眾。蘇維埃掌握了軍警、鐵路、航運、郵局等國家機器最重要的一部分,造成臨時政府有名無實,而蘇維埃有實無名的狀況。再加上2個政權不論政策、屬性與理念都差異極大,所以彼此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蘇聯當局對於十月革命的宣傳美化可說不遺餘力,1928年找來名導謝爾蓋·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執導史詩鉅片「十月」,場面浩大。圖為「十月」畫面。(取自網路)
蘇聯當局對於十月革命的宣傳美化可說不遺餘力,1928年找來名導謝爾蓋·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執導史詩鉅片「十月」,場面浩大。圖為「十月」畫面。(取自網路)

面對國內強大的反戰浪潮,臨時政府卻堅持將一戰打到底,一來是外交考量:美國宣布投入戰場,協約國陣營又看到了希望,而且若能贏得這場勝利,也可大大提升當局的聲望來化解2個政府並存的尷尬局面。臨時政府另一方面還趁機招攬了社會革命黨與孟什維克黨組成臨時聯合政府,企圖分化蘇維埃來孤立布爾什維克黨,並以布爾什維克黨企圖煽動群眾製造騷亂為由查封了它的黨報「真理報」和其總部,並逮捕了不少高層領導人士。布爾什維克黨只能暫時轉入地下,臨時政府獲得初步的勝利,成功瓦解了蘇維埃政權,結束了2個政府共治的狀況。

1917年秋天,俄國經濟狀況更加崩潰,物價飛漲與貨幣貶值造成數十萬民眾上街罷工示威、糧食歉收也是屢見不鮮、前線士兵更是無心再戰鬥志全無....臨時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已經無法澆熄人民心中的怒氣。布爾什維克黨藉機再起,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擬訂了武裝起義的綱領,並在全國各大城市領導革命。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雖然立即命令軍隊與裝甲車佔領布爾什維克黨總部斯莫爾尼宮,但士兵們拒絕聽命臨時政府指揮,不少人逃跑或向布爾什維克黨投誠,裝甲車和兵器也被起義工人們奪走。革命烈火早已燎原,布爾什維克黨迅速占領了各地的車站、郵局、電報局、發電廠、銀行和火藥庫等重要設施,臨時政府的處境已宛如風中殘燭,危在旦夕....。

至於11月7日當天的冬宮部署狀況呢?當天一早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丟下承諾表示會搬來救兵平定這場革命後,便驅車逃離,留下其餘的政府內閣成員坐困愁城。奉命駐守冬宮的精銳士兵與哥薩克騎兵早已陸續撤離或者投奔布爾什維克陣營,剩下的僅是戰力低落的軍校生與婦女營千餘人,可以說冬宮防線根本形同虛設。當夜晚數萬名憤怒的革命軍包圍冬宮時,甚至有守軍還直接開城迎接,革命軍遇到的抵抗十分輕微,死傷人數並不多,大家不是忙著浴血奮戰,而是對冬宮內部奢華的擺設與名家的藝術畫作嘆為觀止大開眼界,也有人順手牽羊盜取宮內的金銀珠寶,政府內閣成員被統一關在一間小餐室中,遭受革命軍無止境的嘲諷與羞辱。隨後押赴牢籠等候審判....「冬宮風暴」與「十月」二部巨作所形容磅礡壯烈數萬人混戰廝殺的場面,與實情相比,確實帶有太多的情節改編與個人情緒在。

*作者為中原大學企管系畢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