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三雄專欄:三松後嘉定第一名手—具建安風骨的魯珍

2021-05-16 05:40

? 人氣

至於「建安風骨」原指漢獻帝建安年代(西元196-220)亂世中的文人,一則悲於民生疾苦,一則憤於壯懷立志,因而其創作內容充實、感情豐富。他們大都擺脫儒家的束縛,注重作品動人抒情性的內涵(神),以及明朗剛健風格的表現(形)。簡言之,此一時代所指的文學風貌,主要的重點就在其充實的內容、豐富的情境和感人的具體文藻。在歷經六朝的綺靡浮華之風後,唐代詩人遂群相效法建安詩人,格外重視詩文之風骨並倡議有加。唐朝詩仙李白詩云:「蓬萊文章建安骨」正此之謂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吳之璠的竹刻作品,能被金元鈺譽為「建安風骨」,本文以為基本而言正是其竹刻藝術具有「神」、「形」兼備的特質。誠如施遠評論「吳之璠的竹木雕刻藝術」:在於將書畫作品的構圖理念完美地運用在竹刻上,而又充分保留了物象造型的立體層次。

魯珍竹刻作品。(作者提供)
吳之璠(魯珍)竹刻作品。(洪三雄提供)

觀賞吳之璠的竹刻作品,就如同品味一幅幅「立體的字畫」,精湛細膩的浮雕「技法」和優雅的「文人畫氣息」同時為一件作品所具備。陸廷燦明言「魯珍另刻一種,精細得『神』」、褚德彝則認魯珍之作「最為『工』絕」,「神」與「工(形)」豈不正是前述建安風骨所謂的「風」與「骨」?此正符合清乾隆詩詠吳之璠筆筒所謂「藏鋒寫像看『傳神』、技哉『刀筆』精神可」、「魯珍『絕技』繼朱松……『傳神』是謂善形容」。

再者,明末清初之際,正逢改朝換代民生離亂,感官敏銳的藝術家耳濡目染之餘乃似建安文人更能嫉世憤俗、專心創藝、獨有佳作,吳之璠自是此中第一高手。金元鈺所謂「魯珍具建安風骨」者,應即指魯珍「好似建安詩人,作品以風骨見長」。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吳之璠創作的竹雕「二喬並讀圖」筆筒。其竹刻畫面描述的正是三國時代吳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與小喬詠賞曹子建所著《銅雀臺賦》的故事情節,並刻陽文七絕詩一首:「雀台賦好重江東,車載才人拜下風。更有金閨雙俊眼,齊稱子建是英雄」。曹子建即曹植(西元 192-232),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才高八斗能七步成詩,其《洛神賦》更流芳百世,是建安文學的卓越代表人物。故而魯珍以具建安風骨之竹人,用刀筆來描刻建安風骨文人,確屬千古佳話。

2. 嘉定派雕鏤傳統的承襲

作為三朱之後嘉定竹人的翹楚,吳之璠自當具備嘉定派雕鏤工藝的基本傳統,也就是以高浮雕、圓雕及鏤空技法交互運用所雕出繁複紋飾與層次的技能,已如前述。

《刻竹小言》直指「魯珍除工圓雕外,更善浮雕。其浮雕大抵可分為兩種,一種用深刻作『高浮雕』,師法朱氏,深淺多層,高凸處接近圓雕,低陷處或用透雕。實例如『對弈圖』筆筒是也……」。吳之璠最具代表性的高浮雕名作要屬前述「二喬並讀圖」竹雕筆筒(上海博物館藏)及雕黃楊木「東山報捷圖」筆筒(亦即《刻竹小言》所謂「對弈圖」黃楊木筆筒,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而兼具高浮雕、深刻及透雕之代表作品則有上海博物館藏竹雕「劉海戲金蟾圖」暨「寒山拾得圖」筆筒。茲簡述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