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你還猶豫接種新冠疫苗,有道理嗎?

2021-05-03 07:10

? 人氣

論文指出,民意調查顯示,目前美國許多公眾尚未決定是否服用新冠疫苗。這一點經常被忽視,因為最近幾次民調的口譯人員都預測,大多數人都會接種疫苗。但是這些解釋缺少一個重要的細節:民意調查結果的報告通常涉及折疊各種響應。例如,報告一直將「肯定」會接種疫苗的人(40%)和說「可能」會接種疫苗的人(23%)合併在一起。例如,使用其他措詞進行的民調顯示出類似的模式,很大比例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某種程度上」可能會接種疫苗。但是來自政治民意調查的證據表明,那些說自己「可能」或「有些可能」採取行動的人並不總是這樣做。2個而且,許多人在提供選擇時說,他們「不確定」,或者他們將「等到一段時間後才能看到它對其他人的工作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保持對疫苗接種的意願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因此,儘管大多數美國人有可能服用新冠疫苗,但顯然仍有許多人未下定決心。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收到的信息可能會影響決定他們的決定。為了幫助激勵公眾,我們認為信息應構成這些民調中顯而易見的三個主要民意特徵。

新冠疫苗已經基本「流感疫苗化」了,也就是說,以後人類接種不同變種的新冠新一代的疫苗將會一直打下去,沒完沒了。抗拒疫苗的現象,已經相當程度地增強新冠在美國傳播的潛力,如何普及新冠疫苗的接種率以及持續力,不僅取決於疫苗分發的技術效率,還取決於很大一部分公眾的疫苗接種意願。儘管對最初可用的相對少量的疫苗有強烈的需求,但保持對疫苗接種的意願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接種疫苗不能保證馬上恢復正常生活

新冠疫苗的多元研發,在疫苗史上是空前的,因為各家出品的疫苗幾乎用盡各種不同的疫苗發展途徑,因此,它的是應受眾、它的副作用、它的成效都各有不同,於是造成消費者莫衷一是,挑三揀四;各國政府也對有的品牌的疫苗,比如AZ疫苗暫停施打。大家都知道疫苗的「有效性」是一個受眾是否願意接種的重要動機,但民意調查的結果警告說,公眾對有效性的認知可能與專家的觀點不一致。特別是,公眾可能期望有效的新冠疫苗不僅意味著對病毒的強力保護,而且意味著他們日常生活可以「即時變化」。的確,當被問及服用疫苗的原因時,許多人表示,打了疫苗後將使他們「回到正常的活動,如工作或上學」(52%)或​​「讓他人感到安全」(75%)。這種看法可能與專家的警告相抵觸,後者警告說,接種疫苗(儘管可以有效預防感染)不能立即保證馬上恢復正常生活。

人們信任自己的醫師比信任媒體及藥商更多

其次,除了成效性是個人決策中的關鍵考慮因素之外,安全相關問題始終是民意調查中猶豫不決的新冠疫苗接種的主要原因,例如,最近美國一次民意調查中有71%的受訪者表示擔心副作用。但是,儘管學者們強調了信任在機構中提供相關信息的作用,但民調顯示,關於安全的技術信息來源並沒有得到高度信任。具體來說,媒體或疫苗製藥公司對提供新冠疫苗信息的信任度有限:分別只有16%和2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這些組織「非常/非常」的信任提供此類信息。公眾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供的信息也只有中等信任度。但是,越來越多的人信任自己的醫師甚至醫療專業人員。這一發現與對其他健康信息的民意調查是一致的,該調查指出,與其他來源(包括民選官員,政府機構和醫學科學家)相比,醫生通常更受信任或被更積極地看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