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烏克蘭誤導香港人,能否開導台灣人?

2021-04-28 07:00

? 人氣

內鬥與外患交相作用的烏克蘭,曾經迷惑香港部分民主運動人士,結果卻產生了誤導作用。(示意圖,AP)

內鬥與外患交相作用的烏克蘭,曾經迷惑香港部分民主運動人士,結果卻產生了誤導作用。(示意圖,AP)

內鬥與外患交相作用的烏克蘭,曾經迷惑香港部分民主運動人士,結果卻產生了誤導作用;如今再度風雲告急,其政治菁英對於內外危機應對方式產生的流弊,是否能對國情有幾分相似的台灣產生開導作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烏克蘭外圍先是俄羅斯大軍壓境,繼而俄軍調整布陣,在西部邊境地區做了重型武器部署,並在克里米亞駐紮重兵。華府和北約總部敦促俄方展現出足够的緩和局勢誠意,儘快撤出邊境地區所有武裝力量。俄羅斯國防部長毫不示弱,並發狠話回擊:「俄方相關部署都是自我防衛的正當需求,毫無可指摘之處,倒是北約方面近年來在俄國西部邊境不當增兵的舉措正在破壞地區秩序穩定。」

針對烏克蘭和東部兩個共和國日益升高的緊張情勢,俄羅斯採取軍事威懾舉動,華府開始援助烏克蘭,但和北約東歐未展現軍事介入的決心與準備跡象,好像以為如果為了烏東問題而與俄羅斯拉開陣勢甚至大打出手,完全是輕舉妄動的愚蠢行為。親歐的烏克蘭政府挑起緊張後,尋求國際奧援無功而返,面對緊張局勢不知如何是好。

這次兵凶戰危的牽涉各方正處在微妙的競合關係中。美國對烏克蘭支援而不保證必要時軍事抵擋俄軍進犯,在這個關頭上,樂見歐盟為烏克蘭問題與俄羅斯鬧翻,不但可以弄僵歐俄經濟關係,消減俄羅斯對外能源輸出的收益與擴大潛力,還可拉扯俄羅斯聚焦與烏克蘭的軍事威懾力量。

歐盟眼見俄羅斯對烏克蘭軍事施壓力度加大,表面上選擇站隊美國,但口頭惠烏,實際抗俄行動卻不見芳蹤,暗地裡與俄羅斯交易互惠,暗通款曲;德國採購俄羅斯衛星疫苗三千萬劑,對於美國強烈要求的北溪二號歐俄油氣管線拒不放棄。美國持續阻擋這個可能為歐洲帶來的「俄羅斯能源壟斷」的威脅。歐洲苦在心裡口難開,親美抗俄不能免,但由於地源位置鄰近俄國,與其維持良性合作關係對歐盟核心利益同等重要,更不要因為附隨美國而犧牲與俄經貿利益,因此在烏克蘭問題上與軟處理,不希望與俄羅斯撕破臉,更要避免兵戎相見。

俄羅斯視烏克蘭為與北約國家的戰略接戰點,絕不容忍北約運用烏克蘭為槓桿壓迫俄國。2004年總統大選後爆發的「橘色革命」,親俄候選人一度勝選,卻受迫於群眾示威的強大壓力,接受重選安排,最終輸給強烈反俄者。孱弱的俄羅斯暫且忍氣吞聲。2014年再爆反俄民主示威,引發俄羅斯出兵收回俄羅斯人為主要人口克里米亞,並且暗助親俄烏克蘭人民武裝爭取獨立,造就了烏克蘭東部兩個共和國的分裂。

烏克蘭由於地緣位置特殊而具有戰略價值,無可奈何地淪為美歐俄三方強權的角力場。2014年爆發親西方的反俄示威運動之後,國家分裂與國土流失的窘境日益深重,愈益成為美歐俄大國博弈的前沿。面對內部撕裂、外強博弈與大軍壓境,烏克蘭政治菁英各自極端,不求妥協與整合,各自為了逐鹿江山而選邊站,在政治認同上相互攻訐,且各擁外強。長久以來,烏俄認同之争成為政治鬥爭的主軸,致使國家陷入虛幻的仇恨中迷走,在狂熱的民粹情緒中惡鬥内耗,政治對立嚴重,社會分崩離析,民生陷於凋敝。

今年開春以來烏東地區對峙急遽升高,不能不歸因於總統澤連斯基借民族情緒提振低迷的民意支持度,炒作加入北約的老舊議題,增兵烏東地區,而遭來俄羅斯反制,並將美俄拖入纏鬥的深淵中。俄羅斯軍力強大,烏克蘭簡直是在摸老虎屁股,以為歐俄必將為了遏制俄羅斯進犯而軍事馳援。這個冒進真的是算盤打錯了,固然有美國與土耳其發聲支援,但德法等歐洲國家只說要循外交峰會解決衝突。烏克蘭低估俄羅斯反制意志,高估歐美的捍衛決心,更高估自己應對局勢演變的能力。

在世人眼中,烏克蘭人民確實勇氣可嘉,爭取國家主體地位不屈不饒,過去所展開的波瀾壯闊運動令人折服。爭取高度自治與民主價值的香港民主人士人十分心儀,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他們在全港各地放映以2014年烏克蘭親歐美反俄群眾運動為主題的紀錄片《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Winter on fire),沉浸在「自由」、「主體」、「尊嚴」的概念中。看著烏克蘭人民嚮往加入歐盟,投射了加入西方自由世界懷抱的想望;看著烏克蘭人反抗親蘇政權,聯想如同香港對中央百依百順的特區。

港人對於烏克蘭人民「自由對抗極權之戰」感同身受,完全可以理解與同情,但其中有些人只看到表面的價值理念之爭,未看到背後的強權角力,更做了錯誤類比,烏克蘭畢竟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香港這是主權國家之下的一個特區,難以比擬。對於運動招致的後果,包括克里米亞流失與烏東分裂,也未有足夠的因果推敲。以為美、英等國會援救港人,制裁北京,迫使中共讓步,更是春夢一場。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曾對美國做了意有所指的表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讓世界知道,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就是這樣的「惹不得」,所以北京無法接受秩序失控的實情,無法承受管治權被奪的風險,無法承受外國勢力煽風點火的操作。結果就是訂立《港區國安法》,大幅修改選舉制度。對北京而言,要的是使香港「從大亂走向大治」;但對香港人而言,從爭取民主浩浩蕩蕩變成承受壓制黯然神傷,卻是「從大喜走上大悲」的不堪回首歷程。

2020年年12月31日,習近平發表新年談話。(AP)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曾對美國做了意有所指的表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讓世界知道,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AP)

就此而言,香港一些民主人士因為未能深切理解烏克蘭問題的複雜性,以及其與香港的不可類比性,而將烏克蘭經驗作了浮淺的援用,算是被誤導了。至於台灣,由於與烏克蘭有著類似困境,可以從中汲取教訓,獲得開導,不無參考價值。

烏克蘭的政黨及人民在政治立場與文化認同上確實分歧嚴重,根源在於複雜歷史衍生岀歧異點文化認同,政治精英為了瓜分選票、動員群眾而蓄意煽動我群與他群之間的分歧,製造對立情緒,將認同的不同上升為主體與依附之爭,上綱上線為國族之争,把人民內部矛盾轉化成為敵我之戰。

於是乎,親歐與親俄的裂痕被擴大化,形塑烏克蘭主體成為抗俄的核心理念,遂使鬥爭越演越烈。在政治精英鼓動之下,風行草偃,人民之間的撕裂愈發嚴重。

台灣也有文化與政治認同歧異的問題,也有親美與和中之間的分歧主張,儘管分裂狀態大異於烏克蘭,但相互之間的怨懟卻有幾分類似。「本土化」、「主體性」、「去中國化」乃至於「台灣國族化」的概念,也都與烏克蘭的相關概念神似。

另一雷同之處是反俄、反中俱已成烏克蘭與台灣的社會主流民意,政治精英鼓動於先,再相應配合演出唯恐不及,造成政治路線的極化發展,由此滋生強烈的排他性,限縮了討論的寬鬆與理性空間,相對歧異的主張迭被鑲嵌入敵我界線的脈絡中。隨著美俄、美中的戰略對抗加劇,烏克蘭的反俄情緒與台灣的反中情緒愈益升高,所有主張在兩大之間求取平衡或者應有在兩強之間左右逢源的對應策略者,都在壓力下噤聲失語,日益失去話語空間,甚至被攻訐為舔中(俄)、跪俄(中)的背叛行為。

烏克蘭的一大悲劇源自國族與認同之争越演越烈,反俄意識型態取得宰制性地位,據此而霸凌異議者,消滅異見相激相盪的議論空間。然後,由於對於「理念相近」強國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有強大靠山可以依恃,事到臨頭卻遭背棄,或者口惠而實不至,因而必須獨自面對。這些烏克蘭的負面經驗彌足台灣人細細咀嚼,從中獲得啟示。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