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外交》合作交換取代花錢購買 台北動物園參與國際保育成果受肯定

台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館戶外區的馬來貘。(資料照,張雅如攝)

身體黑白分明的貓熊是中國招牌「動物大使」,以租借或贈送模式增進與他國的友好關係,但同樣是黑白花色的馬來貘並未被馬來西亞當成禮物送來送去,而是和他國合作保育計畫進行動物交換,我國台北市立動物園也已啟動此模式,展開保育、延續物種為目的的「動物外交」。

台北市立動物園2020年9月迎接馬來貘寶寶「貘豆」,牠的爸爸「貘克」2018年從捷克布拉格動物園來台,外公「貘卡」和外婆「馬雅」則分別來自日本旭山動物園及馬來西亞麻六甲動物園,「多國」成員組成的馬來貘家庭壯大,顯示台北市立動物園積極投入國際保育計畫的「動物外交」頗具成果。

動物外交、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馬來貘。(蔡娪嫣攝)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馬來貘。(蔡娪嫣攝)

馬來貘是現存5種貘中,體型最大的貘,與中美貘、山貘一樣都被列為瀕危物種,南美貘面臨的滅絕風險較低,屬於易危物種,而小黑貘(又稱卡波馬尼貘)是2013年發現的新種,但尚未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貘專家小組(TSG)列為獨立種,因為基因顯示與南美貘相近。

不再把動物當禮物

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告訴《風傳媒》,園方2018年加入歐洲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EAZA),與歐洲國家動物園展開交換動物,進行保育計畫,而貘卡及馬雅生下2女1男,因此和捷克布拉格動物園換來貘克,才有貘豆這個新生命誕生。他強調,隨著觀念轉變,現在以保育為目的來交換動物。

動物外交、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白犀牛。(蔡娪嫣攝)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白犀牛。(蔡娪嫣攝)

1992年成立的EAZA是由各地動物園及水族館組成的會員制組織,促進會員之間的教育、研究、保育交流,整個東亞、東南亞地區只有我國台北市立動物園及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參與EAZA,而台北市立動物園也透過EAZA的瀕危物種計畫(EEP),從法國、捷克引進非洲野驢,為保育、繁衍該物種貢獻心力。

「這完全不同於貓熊外交」,對於2015年底借給日本長崎動物園2隻馬來貘10年,時任馬來西亞自然資源及環境部部長旺朱乃迪(Wan Junaidi)強調,這是基於馬來西亞野生動物保護及國家公園局(Perhilitan)和該園簽訂的保育行動計畫,日本則會提供技能專業培訓。

保育、延續物種為主

曹先紹說,台北市立動物園最早進行動物交換大概可追溯至1993年,當時與南非國家動物園(又稱普利托利亞動物園)締結姐妹園,且早期為了維持園內動物繁衍,主要以現有物種進行交換,甚至會花錢購買,但之後保育觀念興起,讓野外生存面臨危險的動物能安全居住,以及延續物種成為園方目標。

動物外交、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蔡娪嫣攝)
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蔡娪嫣攝)

「要意識到此觀念,改變想法,不是動不動就買動物」,曹先紹稱,延續物種是交換動物的用意之一,園方就要提升技能,內部也要有更好的訓練,「國際合作不僅限於動物交換,還有教育及學術交流」。他表示,交換的動物不是特定動物園的財產,而是向參與的保育計畫註冊,類似公有財。

曹先紹指出,參與保育合作計畫的動物園各有優勢及強項,這也是各園要進行合作的關鍵,「德國法蘭克福動物園擅長繁殖棕蜘蛛猴,但也要考量有足夠空間」,因此台北市立動物園2018年自法蘭克福動物園換來棕蜘蛛猴。另外,金剛猩猩也是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外交」的成就之一。

金剛猩猩「迪亞哥」7日在台北市立動物園非洲區正式亮相(台北市立動物園)
金剛猩猩「迪亞哥」在台北市立動物園非洲區正式亮相(台北市立動物園)

參與國際合作 多國搶要穿山甲

迎接馬來貘寶寶的到來後,金剛猩猩寶寶「呷百二」(Jabali)2020年10月出生,牠的父母「迪亞哥」(D’jeeco)和「Tayari」分別來自波蘭歐普勒動物園(Opole Zoo)和荷蘭猴山靈長類公園(Apenheul Primate Park),原本在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金剛猩猩「寶寶」則前往荷蘭聯姻,2021年2月當爸爸。

曹先紹表示,寶寶是因走私才到台灣,之後由新光集團買斷,交給台北市立動物園照顧,當時寶寶才2歲,在園內住了30年後,2018年到荷蘭猴山靈長類公園,而大型靈長類動物的醫療照護與人類相近,加上寶寶是野外來的個體,具備遺傳多樣性因素,因此交換金剛猩猩嘗試繁衍後代。

穿山甲(AP)
穿山甲(AP)

問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最熱門的交換動物,曹先紹直言,捷克布拉格市長賀吉普(Zdeněk Hřib)一見鍾情的「巨大松果」穿山甲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國家對穿山甲有興趣,且可催化其他合作」。他強調,交換動物進行保育要有共同理念和專業夥伴,溝通及轉變觀念是挑戰,但有成功案例即代表溝通有成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