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者觀點與現實的落差,正是金融市場的特色:《索羅斯談索羅斯》選摘

2021-05-12 05:10

? 人氣

現在我是公眾人物了,這本書也開始受到重視。我會接收到一些很有價值的回饋,點出我闡述的理論有哪些弱點。現在我意識到自己某些用詞一直不夠精準,包括「反射性」這個詞。我用反射性來形容具有思維參與者(thinking participants)的事件結構,也用它來形容雙向反饋機制同時干擾事件發展與參與者觀點,並進而導致市場出現不均衡狀況(disequilibrium)的特殊情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者是看待事情的方式,是一般性的理論,放諸四海皆準。後者則是一種現象,只會間歇性發生,但只要發生就會寫下歷史。

先來談談您對反射性的一般性理論

基本上,這個理論是在談思維參與者的角色,以及那位參與者的思維和他參與的事件之間的關聯性。我相信思維參與者的處境十分艱難,因為他正試圖了解一個自己也有參與行動的狀況。傳統上我們會把理解(understanding)視為被動角色,參與視為主動角色,但事實上這兩個角色會相互干擾,導致參與者不可能依據純粹或完美的知識(perfect knowledge)做出決定。

古典經濟學理論假設市場參與者在完全掌握資訊的基礎上採取行動,那項假設並不正確。參與者的觀點會影響他們所在的市場,而市場的行為也會影響參與者的觀點。參與者沒有辦法完全獲取市場資訊,因為他們的想法不斷在影響市場,市場也同時在影響他們的想法。這就讓市場行為分析變得更困難,如果完美知識的假設為真,分析起來會簡單得多。我們必須從根本上重新思考經濟理論。過去我們一直忽略經濟流程中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只要是社會科學領域,你就不能期待它產生和自然科學一樣確定的結果,經濟學也不例外。在思考思維如何形塑事件時,我們必須要採取和過去截然不同的觀點。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一般人不應押注單一個股,遑論複雜的衍生性商品(AP)
作者認為,古典經濟學的假設並不正確,因為參與者無法完全獲取市場資訊,且他們的想法不斷在影響市場,市場也同時在影響他們的想法。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我們習慣把事件想成一系列的事實(facts),事實一組接一組地串起無止境的事實鏈,但如果一個情境中存在思維參與者,那條鏈就不會直接從一個事實接到另一個。而是把事實接到參與者的思維之後,再把參與者的思維連結到下一組事實。

如果我們想了解思維參與者所扮演的角色,有什麼是我們必須理解的?

我們必須了解的第1件事情,就是事件參與者思考的範疇不會只限於事實為何。他們必須把所有思維參與者的思想納入考量,包括他們自己的想法。這就會創造一種不確定性,因為現在那些參與者的思想並不會直接對應到事實,卻會成為形塑事實的推手之一。不僅沒有對應到事實,參與者的觀點與實際情勢幾乎十之八九有落差,參與者的意圖與實際結果也會有所分歧。這種分歧的狀況就是了解整體歷史演進以及特定金融市場動態的關鍵。在我看來,誤解(misconceptions)與錯誤(mistakes)在人類事務中扮演的角色,就像突變之於生物學一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