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與鳳梨:2021年讓台灣驚醒的兩場大戲

2021-04-23 13:10

? 人氣

美國前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在推特分享身穿家居服,手拿一包鳳梨乾,一邊下西洋棋的照片。主圖格式版。(取自Mike Pompeo推特)

美國前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在推特分享身穿家居服,手拿一包鳳梨乾,一邊下西洋棋的照片。主圖格式版。(取自Mike Pompeo推特)

2020年台灣經濟增速達到3.11%,30年來首次超過中國大陸,2021年預測將至4.64%,創下7年以來新高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半導體產業被視為台灣這輪經濟成長之主因。在各國出現「晶片荒」的當下,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台灣晶片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的戰略焦點。根據年初的數據,台積電市值達5509億美元,躋身全球前十大公司,與中國騰訊及美國蘋果等巨型企業並列。

然而,今年3月起,台灣產業隱憂開始浮現。中國大陸以台灣水果「鳳梨」發現蟲害為由,暫緩進口,此舉嚴重打擊台灣果農。分析指出,台灣許多農產品出口幾乎仰賴中國大陸的市場,鳳梨之危隨時可能擴散。

從鳳梨到晶片,台灣在全球疫情之中經歷了兩場大戲—晶片產業因技術優勢,在疫情下逆勢成長,中國大陸競相聘任台灣工程師。在美國宣佈華為禁令前,台積電每年都從華為拿到上百億台幣訂單;但如同鳳梨,台灣許多農產品以及低單價產品在市場上沒有獨佔性,再加上旅遊業等,都仍深深受大陸市場牽制。

台灣政治評論者顏擇雅曾以「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描述台灣當前處境。她分析,如同美國在1980年代歷經過的困境,台灣曾經透過出口或製造低技術或單價產品,獲得大量報酬,但當這些產品(譬如鳳梨),被其他市場學習製造後,就會面臨困境。

除了市場因素之外,低技術的產品或農產品,在兩岸政治並不平順之下,危機更高。顏擇雅認為,台灣需要吸取美國當年經驗,歷經一段低潮之後,繼續在企業以及技術上創新,製造出更多無法被取代的產品及技術,才能突破。

台灣晶片的火爆時代

半導體晶片被稱為21世紀的石油,在美中等相關地緣政治下,晶片業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物資。2021年初,一向與台灣政治保持距離的德國官方,去函台灣經濟部,尋求台灣提供晶片支援該國陷入困境的汽車產業,引起國際關注。

台灣公司台積電(TSMC)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的領頭羊,目前市值已擠身全球十大公司。根據全球市場調查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統計,2020年全球晶圓代工產業裏,台灣公司有63%的市佔率,其中台積電佔全台晶圓代工的54%。韓國公司佔13%,中國大陸公司僅佔6%。集邦科技同時預估,2021年第一季台積電預估會拿下全球晶圓代工約58%之營收。

The logo of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 is pictured at its headquarters, in Hsinchu, Taiwan, January 19, 2021.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於本周(4月21日)在一場座談會上指出,新冠大流行加速了全球數位轉型,譬如電動車產業的興起,晶片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此外,他又說,半導體晶片不僅是與手機與電腦等日常生活用品相關,當下半導體與飛彈導航或其他軍事武器也合作緊密,「半導體可說到處都需要……新冠疫情更加速其重要性。」

分析數據,台灣南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朱岳中向BBC中文解釋,不僅要看到市佔率,還要看公司生產的是否是高階晶片(譬如供給電動車或軍武的晶片)。台積電影響力的實力落腳在此,基本上全球半數以上的高階晶片透過台積電生產。

他又說,從台灣自身經濟來看,與台積電產品及業務相關的上市公司佔了全台股市約10%,便能知道台積電在全台經濟的影響力。張忠謀亦同場公開演講時強調,半導體是台灣第一個於全球競爭中,獲得相當優勢的產業,「這優勢得來不易,守住也不易,他呼籲政府、社會、台積電要努力守住。」

美中台三角中的戰略武器

台灣晶片業的重要性,由於美中之爭而進一步被凸顯。

雖然目前台積電在中國南京設廠,供貨給中國廠商。但受台灣法令約束,僅以生產12奈米及16奈米晶片為主,這類產品已是中國大陸制程技術最先進的晶片。台積電在台灣生產的最先進晶片是5奈米。

隨著多位美國在任或前任高官訪台,美台關係正達到雙方斷交40年來的高點。美國前任總統川普也「邀請」台積電到美國亞利桑那設廠,目前台積電在美國公司已經開始大舉聘任工程師。

朱岳中向BBC中文解釋,最近許多中國廠商,在台灣「聘請」工程師,或者台灣科學園區層出不窮的科技間諜案,都讓美國判斷在本土請台積電過來設一個工廠,會比較安全及放心。而高端晶片也被視為高科技軍武相關的重要物資。

台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中心蘇紫雲教授,便告訴BBC中文稱,2018年公開資料發現,美國軍規晶片大廠賽靈思(Xilinx)與台積電合作的16奈米晶片,已被美國防部使用於相關軍事武器,譬如軍用AI或軍用互聯網。2020年5月,時任美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記者會證實,台積電晶片用於F-35戰機。

從科技到軍事,2021年台灣的半導體業不只市場前景火爆,而且戰略意義驚人。

鳳梨:台灣經濟隱憂的縮影

然而,除了半導體之外,台灣許多產業並不如後者順遂,也面臨許多挑戰,農業經濟便是其中沉重的一環。

2012年,正準備挑戰時任總統馬英九連任之路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便曾公開抨擊台灣經濟產業與中國大陸過度緊密。她公開表示,台灣經濟危機解方需「徹底改變以中國為工廠,代工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除此之外,台灣還「要找出下個世代的產業,須能夠促進就業,而且能與台灣的在地經濟發展連結」以及出口和內需要並重的經濟成長模式。

當年,台灣民眾並沒有選擇她的政策,蔡英文競選失敗。2016年蔡英文捲土重來當選台灣總統後,上任就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或推動「台商回流」,希望將台灣的產業鏈與中國大陸鬆綁。目前看來,回流的台商多半是與高單價,經濟產值高的半導體產業相關。對於容易被取代的產品,譬如低單價的水果,或者台灣在地的旅遊業仍然仰賴中國市場,常常成為兩岸政治爭鬥下的夾心餅乾。

2018年韓國瑜崛起台灣政壇,便是以「貨出去(出口到中國),人進來(陸客到台灣),高雄發大財」,成功吸引依靠中國大陸市場的台灣選民。

2021年三月,中國當局宣佈「暫時」禁止台灣鳳梨進入大陸市場。台灣輿論突然發現,台灣農產品出口如此依賴中國市場。鳳梨出口有高達九成以上送往中國大陸。

危機發生時,便有鳳梨果農向BBC中文表示,種植其他水果的果農也很焦慮,害怕自己的產品是否會成為下一波中國禁止進口的名單。

「單一產業」和「單一市場」之憂

由此,台灣輿論開始檢討台灣的經濟是否「過度依靠單一產業」或「單一市場」。前者透露出,台灣經濟是否過度倚賴半導體產業,政府無力協助其他產業創新進入全球市場。又或者是,台灣是否過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老問題。

根據台官方數據,2020年台灣出口貨品超過40%銷往中國,比例之高創下歷年紀錄。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非常駐資深研究員林夏如向BBC中文分析,台灣經濟如何創新,政府協助企業投資在全球市場化(譬如新南向國家或印度等新興市場)等等,都是困難但重要的工作。「半導體之外,台灣的傳統製造業,紡織等相關中小型企業的員工薪資自2000年以來就陷入了長期停滯。」

林夏如說,「南向政策」是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在1990年代提出的政策,後來,在蔡英文上任後,被採用並全力推動。但她的研究指出,儘管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但台灣對東南亞國協(ASEAN)貿易比重卻從2017年的16%下滑至去年的14%。

林夏如強調,台灣企業在很少嘗試以多元化的方式投資或開發全球市場,及尋求多元化的全球貿易與投資伙伴,其實與中國的干預關係不大。她認為,這是因為台灣企業的國際化仍不夠,本土企業視中國為較容易來往、得到利益和成長的市場,自然不願尋找新市場。

。
2008年7月4日,大陸居民赴台團隊遊啟動,首批大陸遊客在孫中山雕像前留影。除了鳳梨為代表的農產品,台灣旅遊業近幾年也時常受到兩岸關係的影響。

還有評論指出,台灣除了不能全數依賴單一市場,也不能忽略,美國也不願意將半導體產業全部拱手讓給台灣。

事實上,美方在拜登上任後,已經多次對其半導體產業過度依賴台灣,提出警告。並認為美國應該盡全力發展本土半導體產品。

4月20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參議院聽證會時直言,美國欠缺自我半導體生產能力,完全依賴中國、台灣生產半導體,供應鏈幾乎被掌握,面臨「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風險」。

同樣的,中國也正在追趕在先進制程的技術,將其視為超前美國的重要戰略。

張忠謀本周發言亦提及,他判斷中國晶圓製造落後積電達5年以上,在IC設計則落後美國或台灣約1到2年,並非如外界所言達「數代之遠」。許多分析都指出,中國正舉全國之力期望在半導體晶片上,希望在制程上加速突破。

英國倫敦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員Sophie zinser 向BBC中文說,台灣雖然在半導體產業上,會持續與美國合作,但中國在半導體與美國的競逐中,也開始布局全球。

她以荷蘭公司艾司摩爾(ASML)為例指出,這家公司在未來也需要在美中兩國選邊站。因為,艾司摩爾生產的高端光刻機(Lithography),是目前台積電在晶圓代工依賴的高端機器。「目前艾司摩爾在亞洲僅與三星及台積電合作,這給了台灣與韓國在半導體上目前領先中國的優勢。

分析:台灣的內部經濟議題——高收入陷阱

中國宣佈暫停赴台灣自由行,被視為是北京用來表達對蔡英文當局不滿的一系列強硬舉措中最新的一個。

中國宣佈暫停赴台灣自由行,被視為是北京用來表達對蔡英文當局不滿的一系列強硬舉措中最新的一個。

從晶片到鳳梨,自新冠大流行爆發以來,台灣的經濟有喜有憂。分析人士向BBC中文解釋,台灣當下經濟問題,其實早在疫情前就存在。這可以被稱為「高收入陷阱」,亦即當代高收入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程度,便陷入薪資不再成長,很難突破的困境。

前幾年,台灣輿論討論熱烈的「悶經濟」便是在描繪台灣受薪者對於薪資停滯,發展有限的苦悶,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林夏如說,在台灣之前,日本以及香港都早先一步深陷其中,只是嚴重程度不一。她的研究顯示出,台灣雖然在疫情下經濟成長亮眼,但台灣家庭負債佔GDP比,在2019年高達86.7%,而20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達到12%,是全國平均失業率之3倍,年輕世代在未來面臨更嚴重的債務。

林夏如認為,「高收入陷阱」無法倚賴單一市場或產業解決。她強調,台灣當務之急須先解決產業不夠國際化,高度依賴單一市場及產業的窘境,才能在半導體產業的帶領下走出困境。面對中國壓力,台灣需要加強與國際組織連結,在蔡英文政府擴大進口美國豬肉,賭注政治資本後,台灣需要加快與美國談判,盡速加入與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在其協助下加入更多國際組織(譬如世界衛生組織)等等,才能阻擋中國市場的誘惑或壓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