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至潔專文:從邊陲體驗中國影響力

2021-04-24 05:40

? 人氣

本書也系統性地描述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共各樣影響力的反制作為與其結果。面對中國日益高調的擴張企圖,周邊國家或地區的政治與社會領袖普遍擔心本地的自治權或國家主權受到中國影響力的侵蝕。這樣的集體焦慮引發了對親中勢力的反感,產生了以反中為核心思想的國族主義運動,政治與社會領袖藉由動員公民社會與運用民主制度等防衛機制去反制中國不斷擴張的影響力。香港自回歸中國統治後便多次爆發反制中國影響力的社會抗議運動,例如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運動,2014年為了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以及2019年反對港府修訂逃犯條例的反威權運動等。台灣在同一時段也發生多起反抗中國影響力的社會運動,包括2012年的反(親中)媒體壟斷運動、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以及2015年的反黑箱課綱運動等。台灣社會反制中國勢力的氛圍也影響了選舉結果,使得傾向台灣獨立的民主進步黨與獨派小黨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2016年與2020年總統大選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政府認為,反送中運動口號之一「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含有「港獨」之意,違反《港區國安法》,被列為禁語。(美聯社)
香港自回歸中國統治後便多次爆發反制中國影響力的社會抗議運動,例如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運動,2014年為了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以及2019年反對港府修訂逃犯條例的反威權運動等。(美聯社)

本書將中國與其他強權在周邊國家進行戰略競爭的狀況也納入其分析架構之中,形成了較之前更加完整的中國影響力全貌。中國與印太區域其他地緣強權將周邊國家視為雙方影響力相互重疊的邊陲(overlapping peripheries)。印度作為南亞的傳統強權,便對中國在該區域的勢力保持警覺,並藉由增加對不丹、尼泊爾等周邊國家的金援來制衡中國正在擴張的影響力。日本則是藉由增加對東南亞國家的投資與經濟援助而與中國在該區域爭奪勢力範圍,而俄國雖然與中國維持戰略夥伴關係,卻也相當關注中國藉由一帶一路計畫而將影響力深入中亞國家,並在中亞區域推廣不含中國在內的『歐亞經濟同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中國與美國在印太區域進行的戰略競爭,則是最為激烈的拉鋸戰,以致於國際社會開始以『新冷戰』來形容中美競爭。面對崛起的中國影響力,美國政府與國會較以往更加積極鞏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實力,除了通過多項支持香港自治與強化台灣自衛能力的法案,更與印太地緣強權(日本、印度、與澳大利亞)建立更緊密的安全合作關係,並在川普總統任內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 FOIP)。

本書雖有以上列舉的特點,但也有若干缺憾之處。首先,本書著重強調中國對境外輸出影響力的具體作為,但並未探討那些導致中國積極輸出境外影響力的國內因素。關於這方面的討論,讀者或可參閱陳宜中主編的《大國的想望:天下主義、強國主義及其他》。其次,本書以地緣政治經濟概念作為理論基礎,因此較從唯物層面(例如經濟誘因)去描述與解釋中國境外影響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拉鋸戰。這樣的研究途徑便難免忽略非物質、無形的因素(例如集體心理、政治價值、戰略文化、反霸權理念等)在中共政府向外擴張影響力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理念因素(ideational factors)對於解釋一國的影響力是極為重要的,畢竟國家的影響力並非只涉及有形的軍事經濟實力,而是包括(而且可能更加強調)該國的政治理念與文化內涵的吸引力(也就是所謂的柔性實力)。最後,本書並未討論一個規範性的問題:當下的中國與周邊國家及社會是否能夠維持正常、不帶有統戰企圖的交往?即便有這些缺憾,本書仍然是瑕不掩瑜,不僅可以成為大專院校中國研究課程的教科書,也應當被每一位關注中國及兩岸關係的讀者所收藏並閱覽。

 

*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