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庭專文:從封閉到開放,兩岸從未間斷的「密使」

2021-04-25 06:20

? 人氣

縱觀整個七○年代美、中、台三方的互動,可知國府正在經歷著「正統」地位被移至「偏房」的過程,對小蔣而言,這無疑是一段痛苦的煎熬,他曾私下感慨:「美國政府的心目之中,早已沒有我們中華民國的存在,美國政府的要員,只怕接近我們而得罪共匪。」微妙的是,當北京在外交上有所斬獲之時,卻也是海峽兩岸的政治實體彼此的「異質性」被進一步突顯的時刻;一九七三年春天,美、中互設聯絡辦事處,彼此的關係邁進一大步,台北在發表嚴正抗議之餘,蔣經國特地召來美大使馬康衛談話,強調他絕不會與中共接觸,美方注意到小蔣極不尋常地花了許多精力向馬康衛解釋,從歷史經驗、傳統價值、意識型態與人權等各方面的差距來看,若此刻國、共之間進行談判,是不可想像之事,恐將引發台人強烈的反彈,破壞內部安定,蔣似乎在向華府強烈暗示,不要因美、中關係有所進展而逼迫台灣坐上與對岸統一的談判桌。蔣經國首次將台灣人的意志、態度與反應,作為思考兩岸關係中重要的一環,並透過官式接見的場合公開向美方提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經國。(遠足文化提供)
縱觀整個七○年代美、中、台三方的互動,可知國府正在經歷著「正統」地位被移至「偏房」的過程,對小蔣而言,這無疑是一段痛苦的煎熬。(遠足文化提供)

在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北京領導人不斷堅持「台灣問題」為內政問題,不欲外人插手,然而在華府與台北仍有正式邦交與協防條約的情況下,美方在兩岸議題上注定要繼續扮演關鍵的第三者角色。一九七四年秋天,國務卿季辛吉在北京訪問時向中方直言,如果彼此無法就台灣問題達成共識的話,美方將不惜以既定的步驟行事,推遲雙方建交的進程。此時中共正經歷著文革結束前最後一波權鬥高潮,政策上的反覆不定,也對台海情勢增添許多撲朔迷離;該年雙十節當天,在抗戰時期擔任國府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的商震,自日本前往北京與中共領導人晤面時,大談國、共合作與兩岸統一,令台北高層極為尷尬。翌年初,中共四屆二中全會與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結束後,鄧小平復出並著手整頓內部極左浪潮,在政治向右轉的氛圍下,四月初北京宣布釋放十位遭俘虜的前國民黨將領,這批將官隨後被送往香港,等待台北允許讓他們入境,四月五日蔣介石去世後,中共又呼籲國府讓他們前往台北向老長官弔喪致意。蔣經國對於北京的統戰策略謹慎異常,堅拒兩岸之間發生任何形式的接觸,這批老將領不得其門而入,無奈之餘只好回到大陸,其中曾任甘肅河西警備司令的張鐵石,因過度失望而在香港自殺身亡,北京則痛批國民黨缺乏人道精神,台北在這波宣傳戰中受到重創。

五0年代「密使」,七0年代「釋俘」,北京統戰對蔣經國壓力不小

該年(一九七五)秋天中共又有大動作,一口氣釋放一百四十四名被捕入獄的原國府敵後人員,同意他們返台與家人團聚,由於這些俘虜過去皆效命於蔣經國所主持的國安情報部門,小蔣面臨來自內部極大壓力,要求接納這些舊同志,最後國府決定在金門設立「接待中心」接收被遣返者,並在一番篩選之後,允許其回到台灣本島。遲至一九七六年初,約有六十名前往金門報到,其中不乏直接從廈門搭船前往,也有三員獲邀出席福特總統訪問北京時的歡迎晚宴,中共又一次在統戰與宣傳工作中打了勝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