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告別人間四月天,留下深情凝視

2021-04-17 05:40

? 人氣

上任後全力帶動傳院四個系分系招生,各自發展出自己的特色,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整合融合工程融入課程與實作,並藉著實習與實作等實務操作課程,培養學生多元思維與多元能力,以適應未來業界的發展趨勢。九年來他讓銘傳傳播學院成為國內第一所朝新媒體融合整合發展的傳播學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自己更是新媒體的重度使用者,平常行政會議、院會或媒體實務會議,若是他致詞完了之後(他曾自嘲自從當上院長之後,有「三多」:開會多、致詞多與簽名多,其實還有一多就是聽學生與老師的抱怨更多,應該是「四多」),就會拿出手機開始滑,可以想像一位老先生在重度使用FB與LINE的那種專注神情嗎?炎元就是那種在開會時也不浪費時間的新媒體的使用者。

有一回, 他在大陸公出時,參加了百度還是驣訊所舉辦的比賽,幾位大咖都在台上正襟危坐,各家媒體記者根本在忙著應酬,連主辦單位也沒有想到要發稿。只有炎元(記者本能反應)走到台下,拿起手機拍了現場照片,接著就回到台上發稿,馬上傳回在台灣的銘報。銘報指導老師接獲院長的新聞稿,馬上整理完發稿,不久即PO上網,大陸各大媒體看到此稿,紛紛轉發或轉載,當天他的這條獨家新聞成了發燒榜上第一名。讓大陸見識到《銘報》,同時也成了我在上課時和學生拿出來討論的教案之一。數提醒了學生新媒體重視載體平台整合已成為重要趨勢,不過,內容特別是有深度與廣度的內容還是閱聽大眾最想看到的!

銘報悼念倪院長。(取自倪炎元臉書)
銘報悼念倪院長。(取自倪炎元臉書)

《銘報》是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從1982年李銓校長創辦,發行主旨就是做「媒介中的媒介,新聞中的新聞」,報導傳播界、學界動態,發行迄今39個年頭,訓練銘傳學生精練人物寫作、專題製作與即時新聞報導,倪院長自己是《中國時報》出身,對於傳統媒體的產製與影響力非常熟稔,可是新媒體的操作模式呢?如何新舊媒體各自優勢如何整合而走出一條新路呢?

2012年亞馬遜的CEO貝佐斯曾預言「我非常確定一件事,平面印刷的報紙將在20年內消失。」然而他卻在2013年出乎眾人意料之外以個人名義買下已有136年歷史的《華盛頓郵報》,他以「彩虹計畫」來推動《華郵》的報紙轉型,炎元體會到傳統媒體在未來競爭的趨勢上壓力是愈來愈大,若是轉型不成功可能只有熄燈一途,但是若能成功呢?就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發展模式,所以他特別建議《銘報》朝這樣的方向改造。邊走邊調整,2018年元旦,《銘報》正式轉型至網路發行,不再發行紙本(2021年4月9日2198期《銘報》,報導了倪院長辭世的新聞,我們特別從PDF檔交付印刷紙本出來,在4/17送別倪院長時送給參與追思彌撒的親朋好友,做為紀念)。銘報的改變採響應式網頁設計,讓user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銘報的PDF無紙化的新聞。在網路閱讀與手機閱讀愈來愈頻繁的時代,讓學生體驗傳統媒體的溫度與新媒體的快速!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