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核能是潔淨能源是無庸置疑的

2021-04-16 05:50

? 人氣

20210416-圖二(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圖三所示為核能、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預估到2050年的全球累計總廢棄物量(百萬噸)。如圖所示,核能發電產生之高階核廢料與風能及太陽能相比可說是微不足道。高階核廢料是指用過核燃料經過再處理,回收尚可用的物質後,所剩下來真正不可用的廢棄物。這些核廢料經適當的包封後,採深層地質處置,與生物圈與食物鏈隔絕,芬蘭與瑞典已在建構處置設施。太陽能與風能的廢棄物中,亦有部分是高毒性的,最終的處置方法仍是掩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0416-圖三(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圖四所示為核能、風能、與太陽能發所使用的面積。如圖所示,以裝置容量來看,核能發電所需的土地面積僅為風力發電的4%,太陽能發電的1%。以年發電量來看,核能發電每平方公里可發電200億度,是風力發電的87倍,太陽能發電的300倍。

20210416-圖四(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任何發電法都會對環境帶來衝擊,也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影響。

圖五所示為「每萬億度電力所造成的死亡人數」,致死原因包括採礦與運輸事故、材料製造的環境污染、水壩潰堤、空汙、與核電廠事故等。如圖所示,燃煤電廠每萬億度電全球平均的死亡人數是170,000人,燃氣是4,000人,核能僅為90人。這是公共衛生的科學數據。

20210416-圖五(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評 論:核能是最適合台灣的潔淨能源

賴清德說過,「如果以空汙作為標準,最好的能源就是核能」。陳仲吉3月30日在學界發動的藻礁溝通平臺座談會中,因友人罹患肺腺癌而哽咽。如果他真的在乎,他應該支持完全不會有空汙的核能發電。而臺灣地狹人稠,土地該如何使用是一個嚴肅與必須審慎規畫的議題。核能與其他發電方式的比較,也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Buongiorno 教授演講中亦提到,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延長現有的核能電廠的年限,是降低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最有效也最節省資源的途徑。臺灣三座核能電廠正值「壯年」,運轉狀況與紀錄良好,世界其他國家類似核電機組都延長使用年限超過40年,美國還核定類似機組使用執照到80年電廠,臺灣卻急著關閉電廠,能用的東西不用,還在浪費地球資源興建替代設施,這符合節約原則與友善地球的普世價值嗎?

民進黨政府全面執政後,「非核家園」神主牌成為即定政策,信誓旦旦的說「沒有核電,也不會缺電」,他們沒有說非核要付出的經濟、環境生態、與生命的代價。即使2025年民進黨能源轉型能夠達標,再生能源20%、燃煤30%、燃氣50%,化石燃料總佔比高達80%,先不論將如何面對碳中和或零碳排放的國際趨勢,在短期間內大規模興建液態天然氣的運儲設施就是一項大挑戰。第一個興建計畫,鄰近大潭燃氣電廠的中油第三液態天然氣接收站,就踢到鐵板。面對破70萬的藻礁公投連署,蔡政府近來很明顯地改變戰略,將焦點轉移到反核,不與環團正面衝突,企圖將能量移轉到反核四,來削弱藻礁公投的氣勢,他們也許忘了,107年以核養綠公投案獲得近600萬選民的支持,2025年以後繼續使用核能才是主流民意。

行政院院會不關心早已過期的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能否公布,讓民眾確實了解臺灣未來電力供應的實際狀況,卻急著找來臺電公司核能發電處處長說明核四廠的狀況,為院長的不當認知背書。蘇貞昌對該報告的解讀是核四重啟不可行;但仔細閱讀,未嘗不能說處長在提醒院長,核四商轉前須完成的程序。核四廠「能不能」重啟的癥結是執政者「要不要」重啟,所謂「為長者折枝,不為也,非不能也」。如果8月28日通過「核四商轉」政策公投,依法政府必須執行,如果核四不能安全的商轉,只能說執政者無能。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