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觀點:揭密上乘功夫的奧妙和傷病問題

2021-08-01 05:40

? 人氣

『JUMP』是韓國傳統武術融合高難度特技與爆笑的喜劇表演,武功高強的演員們在舞台上不靠任何輔助用品,就能輕易飛天遁地。  (示意圖,韓國觀光公社台北支社)

『JUMP』是韓國傳統武術融合高難度特技與爆笑的喜劇表演,武功高強的演員們在舞台上不靠任何輔助用品,就能輕易飛天遁地。 (示意圖,韓國觀光公社台北支社)

有人會問:很多練傳統武術的人不見得養生,反而有傷病,這是為什麽呢?再如太極拳養生最有名氣,但是有一些太極拳名家卻是膝傷纏身,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些疑問要分成三部分來解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外練的傳統武術,如果習拳者練功過度,就會達不到養生功效,反而較容易傷身和有傷病。到了老年,傷病更多。

二、外練而無內修的現代競技運動、體育運動和健身運動等,其實有強身的一面,也有很多弊端。首先如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多數沒有長壽,而且現役運動員多數就有程度不一的運動傷病,退役後傷病困擾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這有多麽養生嗎?沒有吧。可是現代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到高等科研機構,皆以現代運動作為教育內容和研究內容,資源投入也最多。現代人也崇尚運動,依靠運動求健身,這是主流的生活方式。

三、國術的上乘功夫,是以內修內養為本,以外練為用,是修養與武功的合一。這樣的內外兼修使得功夫有外練之長,無外練之弊(如奧運會運動之弊),其道氣功和內勁養生使人身心俱佳、祛病延年,要比外練的現代運動的養生健身的價值及功效要高出很多。不僅如此,國術的文化及宗教的價值蘊藏更為深厚,培養身心,這不是現代運動可以比的。所以功夫養生或者說上乘養生功夫是居於世界高端的,甚至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

但是一些太極拳名家和練習者卻是膝傷纏身等。這個問題要問,他們有沒有以內修內養為本,以外練為用呢?有沒有修道氣功和內勁養生而外練次之呢?所以本文具體談一下:練上乘國術功夫導致傷病的問題的探源。

首先,簡說一下國術外練功夫的傷病問題。在冷兵器時代講究苦練出功夫,這也有武師、鏢師、軍人捕快等職業目的之驅使,這種武風傳下來,不少練習者練出傷病也不是怪事。一般功夫以外練為主或者有較多外練,這與現在外練性質的奧運會運動員的運動傷病雖然病因有所不同,但是結果應該是「殊途同歸」或者「同病相憐」。

回歸主題,談練習上乘功夫導致傷病的問題。現在一些傳武「大師」也出現因練功造成的傷病問題,如大陸的馮志強、王西安等,臺灣有黃性賢等,這裡就不多舉例了,他們最突出的是膝傷,甚至於有人說傳武「大師」年老了疾病纏身的不是少數,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存在的,甚至於在冷兵器時代就有。這是因為兩大原因造成的,一、因為養少練多,練功過度;或者不通內修功夫所致。二、上乘功夫高深,如果練習者水平有限,掌握不當,強練就會適得其反;或者拳師年少時苦練高難功夫,但不得要領,待其年長功深,再領悟已經晚了,傷病在身了。

先談第一個原因:養少練多,或者練功過度。古代不少武師、鏢師等因為職業用途苦練上乘功夫,如果內修功夫不足,到老必傷病纏身。但是這苦練功夫的風氣代代相傳。1949年後大陸天翻地覆,使武林和傳統武術發生空前的大逆變,這起因是:中共入主中原後,掃蕩武林和摧殘儒釋道宗教文化,且以「唯物主義」洗腦民眾,這樣大陸武術被敗落下來,且失落了儒釋道的本源,在道功氣功的傳承上只剩下餘留,實戰功夫失落,確切的說是上乘功夫在大陸所剩無幾。這樣絕大多數習拳者不懂道功氣功,使內勁內修成為無源之水,內養內修不足而強練就會導致練功的傷病。其實現在大陸的傳武「大師」裡有不少人就是練多養少的,甚至於不通道氣功內修的,最後傷病纏身是不奇怪的。臺灣傳武的問題是傳承不完整,上乘功夫掌握不當而求練,導致傷病問題。

第二原因就比較多樣化了。本來上乘功夫高深較難掌握,加之當代傳武市場低落,師傅水平有限,學生素質有限等原因。最後結果是:不得上乘功夫要領而不當練習導致傷病的現象在當代是比較突出的。這裡就重點談一下。

先從練功導致的最突出的傷病現象——膝傷談起,且以最講究養生的太極拳為例。當代不少太極拳「大師」和部分太極拳練習者都出現了程度不一的膝傷。原因何在呢?主要有六大原因,如下:

(一),除了楊氏太極拳,幾乎所有太極拳的派別都主張纏絲勁是第一位的,同時修鬆沉勁。其實鬆沉勁較難練,纏絲勁相比之下容易練,這樣鬆沉勁在實際練習和運用中更難以受重視。練纏絲勁在達到高級水平之前,鬆沉功的不足是很大的缺陷,因為很難避免全身纏絲轉而不轉膝的,轉膝一久必然傷膝,這是不少太極拳師傅和勤練者有傷膝問題的功法上的最大原因。如果以鬆沉勁為第一,就會全身氣沉到地,先是足,然後是腿承擔鬆沉勁和身體重力以及纏絲勁,而且氣沉極有助於局部沉合成整體,如腿足沉合成一個整體,腰胯背沉合成一個整體,也有助於全身氣沉成一個整體,這樣全身纏絲轉時,不會轉膝,而是轉動整條腿,而且鬆沉勁第一,纏絲勁運行就變成鬆沉主導之下的纏絲轉,是鬆勁沉足而壓地,再通過腿和胯腰背來纏絲轉,不會轉到膝,不會傷膝。功夫高深了,鬆沉勁就會產生彈勁並且漸漸全面進化成彈勁,這時纏絲勁的纏絲轉就變成彈轉(且彈且轉),更無可能轉膝傷膝。

有人會問楊氏太極拳就是太極拳裡唯一以鬆沉勁為第一的,難道練楊氏太極拳就不會傷膝嗎?論功法應該不會傷膝,但是練習者甚至於有一些名家,在學習階段時掌握不到要領,加之練纏絲勁容易而練鬆沉勁較難,這樣不知不覺出偏,然後勤練苦練,就會轉膝傷膝。所以現在有不少楊氏太極拳的名家和練習者無意中也會出現膝傷的現象,這是實話。這是學習階段容易練習出偏的問題,不是功法上有缺陷。不僅如此,八卦拳、少林心意把都是以鬆沉勁為第一的,但是八卦拳等的一些名家和練習者都有膝傷問題,這問題說白了就是有沒有在學習階段硬練呢?有沒有且鬆且沉且柔,然後在鬆沉勁主導下練轉勁呢?恐怕沒有做到,多數習八卦拳的人士練的是「硬拳」。這些上乘功夫的修煉中的膝傷現象,是「人為之病」不是「功法之病」。

中共統治大陸後,先掃蕩武林,後強行以「體操化」改造傳統武術,制定官方傳武套路和評價標準,太極拳裡充斥了無內修功夫的「纏絲轉」,這樣就會導致健身層次不高而傷膝傷身有餘,然後,傳武比賽比較的是「表演技藝」,到處有轉身動作的「優美演技」,傷病更是難免的。

(二)、內修不高,外練過多,導致傷膝和傷身。練拳練功必然損耗身心,甚至於導致傷病,這與奧運會運動員的運動傷病的原因是相似的。但是國術上乘功夫講究內修道氣功,而道氣功是最高級最重要的養生功夫也是內勁之本源,道氣功能夠使練拳練功的損耗得以滋養和補給,避免傷病而強功和延年,如七十歲左右的李存義還能一一擊敗眾多挑戰者,可見內修功夫的驚人功效。但是如果內修不高或者不足,外練過多,就會產生傷病。

(三)、不注重坐檔,身法中正成了「中直」,稍不注意,纏絲勁和體重的壓力容易直直落在膝蓋上。而以鬆沉勁為第一,才會注重坐檔,坐檔必然上身有程度不一的前突,這樣上身與下盤之間有曲,腿必相應有曲,體重和勁力會通過有曲的身法主要落在足上,至少體重和勁力不會直直落在膝蓋上。身法「中直」如果勤練站樁,必造成膝蓋受力過多過久,容易傷膝。除楊氏太極拳之外,多數太極拳派別以纏絲勁為第一,而身法「中直」是有利於練纏絲轉和發纏絲勁的,這是陳氏太極拳身法「中直」的功法上的原因。傳統楊氏太極拳以鬆沉勁為第一,因此坐檔使得上身前突。陳氏太極拳以纏絲勁為第一,因此使得身法「中直」。上身前突和後坐檔,不必移步而重心和身法就能夠在兩足之間前後靈活移動,故而有攻防的「戰術縱深」,不移步就能夠前攻後閃,後坐檔有利於藏檔護檔,身手前突,手長如蛇,極大化發揮長拳之法、粘纏之術等。所以八卦拳、杨氏太極拳皆用這樣的拳架,八卦拳還要加上步法靈快神出鬼沒,威力尤大。但是這是古法,楊氏太極拳從楊澄甫開始向社會傳播,有了養生化和推手化的一面,所以楊氏太極拳也出現了身法「中直」的拳架,這是簡易化的,不是古法的散手架了(楊氏太極拳正宗拳架見楊守中錄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e07WyY0C0)。中共統治大陸後,掃蕩武林且以體操化改造傳統武術,身法「中直」成了官定傳武套路的「標準」,然後,成為武林的流俗,還越界蔓延到中華民國的臺灣地區。最後,值得一比的是屬於外練外力的現代搏擊,無論踢拳還是拳擊除了特別打法之外,多數是身法「中直」的,因為身法「中直」才能發力較大和快速連擊,身法「中直」是配合外力運行的特性的。中共官定傳武套路的身法「中直」,應該是效法了俄國的現代搏擊還有體操,這是俄化或者說西化的,完全是「學步失步」。但是這種外力的拳架無論功夫上還是技法戰術上,都不能與坐檔身手前突的內勁拳架相比,中共主張去技擊化和俄化(西化),凡事都會變得顛倒和荒唐。然而可惜的是現在的傳武界養生化和運動化了,也不從這方面深思了,健忘了自己的古法正統。

(四)、不當站樁導致傷膝。上乘站樁功夫要以內修為本。如果站樁是以外練為主的,膝蓋就會承受體重和功力過久,再加上缺乏內修內養,傷膝是難免的。如果站樁時身法「中直」,就會使膝蓋直接過多承重和承力,更加容易傷膝。如果為了追求現代推手的勝利,一味追求站樁,這就容易練功過度,導致傷膝。

(五)、運動量過大導致傷膝。外練的大運動量訓練,其病與現代運動員的傷病問題相似。有內修功夫的大運動量訓練如果導致身心疲勞或者筋肉緊硬,不僅無助於功夫境界的增長,如果持續下去還會造成傷病,即使一時覺察不出來,年老必顯現,傷膝是常見的。中道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才是正途。

(六)、低矮的拳架的練習導致傷膝。首先要知道低矮的拳架要練什麼呢?有什麼用法?然後,才會認識到武林界對於這種練法有什麼錯誤認識以及會有怎樣的不良後果呢?低矮拳架的用法簡要說就是攻檔、攻下盤,還有由下往上攻敵的頭頸和上身等。那麼,低拳架在功夫上要練什么呢?要練三大部:1、練檔胯和腰,2、練足根功夫,3、把三盤的拳架進化成兩盤拳架的功夫,上練身手前突且合成一體,下練腿足合成一體。最終目的是练全身拳架整一,練內勁整一,腿足功和腰胯檔功作為「中樞」啟動整身拳架,且鬆沉彈轉出整勁。因為有這些目標和成效,所以低矮拳架的練功得到推崇。但是知道這種功夫要領和目標的人少之又少,練傷身體的人卻是多之又多。首先這種功夫要在內功內勁有相當基礎上才能練出成效。否則極易傷膝傷身而且成效很小。有人認為低矮的拳功是打好基础的「幼功」(少年功夫),这是片面之見,這不只是「幼功」,更是功夫成熟时的高級功夫,是中老年的功到自然成的高端功夫,說白了这種功夫是內功內勁的功夫。把這種功夫僅僅當作「幼功」是出於外練功夫的觀點。由於低矮的拳功得到推崇,所以有不少人練,但是多數人沒有練出多少功夫成果,而傷膝的人不在少數。為什麼呢?因為拳架低矮,體重和功力較多落到膝蓋上,只有練成了檔胯腿足合成一體承受勁力和體重,才能避免膝蓋受力過多而傷膝。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拳功越低矮越能練出功夫,這是不明拳理和功法的極端說法,低於膝蓋的功法,除了傷膝不會有什么功效的,所以是完全錯誤的。

低矮拳架的行拳運功主要依靠轉動,也就是說專練轉勁的,這使陳氏太極拳視之為高深的練纏絲勁的「珍貴功法」。但是拳架低矮的轉動極容易轉膝傷膝,只有檔胯腿足合成一體,而且能夠基於內勁彈轉,這樣才不會轉膝,不轉膝就不會傷膝。且彈且轉的功夫只有精通鬆沉勁才行,而以纏絲勁為第一且含鬆沉勁的功夫,絕大多數只能練到「沉轉」而非「彈轉」,所以一些名家在功夫不高時練功轉膝了,待他們功高時已經傷膝了。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陳氏太極拳的名家里傷膝者較多的功法上的原因。

以上是以膝傷為例,探源上乘功夫練習的傷病問題。最後,還要說現代普及化的太極拳,雖然不屬於上乘功夫但是也出現以膝傷為突出的傷病問題,這主要是拳師和習拳者練法上的問題,也就是練纏絲轉沒有注意嚴防轉膝,然後,是不做或者少做內修功夫,認為心靜和動作柔慢就是內修,其實僅僅動作柔慢也是外練外養,不是內修內養,修心養氣煉內勁才是真正的內修內養。所以現代普及化的太極拳也要回歸傳統,要有內修內養功夫,然後,要腿足一體轉胯轉足且嚴防轉膝,這樣的養生和運動,才是層次不低的養生和運動,也是避免傷病的養生和運動。

*作者為獨立學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