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戰略清晰」之日,就是統一之日

2021-04-18 06:10

? 人氣

近期的美日印澳四方會談,因為怕印度「跑票」,美方對此問題小心翼翼,但顯然並未解決此事,也才會有第七艦隊「不禮貌的自由航行」。當然也可以將軍事部門的撲克臉,視為外交部門的籌碼,但有鑒於印度傳統的「不結盟主義」,不能不說這是著險棋,顯示拜登政府在外交與軍事上的權衡不易,兩造難以整合成同一張臉的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印度尚且如此,就更別說美國與歐洲的複雜矛盾了。

「全政府策略」若不紮實,「亞洲北約」就無法實現,圍堵網處處「缺角」,美國在台海問題上就很難狠踩北京底線。而所謂「戰略清晰」之基礎,就是圍堵網的絕對牢實 —— 台海有事,四方來援。

將各種單一事件整合在一起看,大致可窺拜登政府的對華策略是摸著石頭過河,按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的形容,目前處於「跌跌撞撞」的狀態。處境與川普一樣,現任美國總統自己都抓不準對華政策的下一步該怎麼走,難怪「全政府策略」難以完全實現。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談「放棄戰略模糊」的報導,引起了不少亞洲觀察者的注意,紛紛對此觀點加以分析。該文中有專家主張,美國轉向「戰略清晰」有助於降低北京誤判。但該文也有反對「戰略清晰」的主張,該論者台灣人都很熟,就是CSIS的葛來儀。

熟悉台灣政治生態的葛來儀否認CSIS邀請柯P演講。(郭晉瑋攝)
葛來儀認為美國轉向「戰略清晰」形同將北京逼到牆角,反而促使中國大陸「做出入侵的決定」。(資料照,郭晉瑋攝)

葛來儀認為美國轉向「戰略清晰」形同將北京逼到牆角,反而促使中國大陸「做出入侵的決定」。在這一點上,卜睿哲也持相同看法。兩人都主張美國挺台,正確地說,是主張「精明地挺台」,以免美國為此付出高昂成本。

白話說,「戰略清晰」就是直球對決,因此才說其基礎是紮實的包圍網。從美國務院最新的台美交往準則來看,仍屬「不涉主權的交流」,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顯示拜登政府很努力地在打「擦邊球」,而「戰略模糊」就是擦邊球。

美國內部無論持什麼主張,都牽涉各方利益,因此不能將「戰略清晰」的主張視為「愚見」,沒有人是傻瓜。川普去年說了大實話,砲轟五角大廈高層只想打仗,讓軍火商開心。可見那些主張「戰略清晰」的人士背後,屬於哪種利益結構。

從美國海軍艦艇的老舊,亞洲北約的難以成形,以及美歐關係的不若以往,種種情節可看出,就算不考慮美國內部問題的深重包袱,今天的美國也難以在台海問題上與中國直球對決

當然,內政與外交往往是環環相扣的,將內部問題轉移到外部,也是常見的政治手段,但必須屬於可控範圍,如炒作香港與新疆問題,隨時可「獲利了結」或「認賠殺出」。

反觀台海問題,牽連甚廣,風險極高,屬於北京「特粗的紅線」,正常狀況下,華盛頓不會瞎到看不見這個深淵,除非連美國內部的問題都已失控 —— 這才是真正夠份量的不可控因素。

有鑒於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中美對抗的前景不好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轉向「戰略清晰」之日,就是兩岸統一之日,因為若連家門前失火都無動於衷,中共是會倒台的。

論「全政府策略」,走舉國體制的中國,一定做得到,並會做得徹底。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