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係法》的推手—關鍵之日:《誠義》選摘(1)

2017-11-22 05:10

? 人氣

臨門一腳促成立法

《台灣關係法》對台灣相當重要,有很多人都做了努力,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以當時參與其中的人來說,邱池的確是其中的關鍵人物,對催生《台灣關係法》扮演決定性的角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侯貞雄等人歷經一個多月的奔走,透過美國友人多方襄助,以及參、眾議員的積極參與推動,終於有了成果,也獲得台灣高層的肯定。2月8日,蔣經國在總統府召見六人,當面致謝。

《台灣關係法》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條約,當時美國國會立法的理由,是為了在中美斷交後,能繼續維護西太平洋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以符合美國最高利益,藉以達成保護台灣之目的。

1979年4月10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Public Law 96-8 96th Congress》,這個簡稱《台灣關係法》的美國國內法,4月12日獲美國總統卡特簽字生效,並追溯至1979年1月1日。

根據這個法案,美國認為,維持台灣的自由、民主以及經濟繁榮,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且美國在必要時得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以使台灣具備足夠的自衛能力,並明列美國總統與國會磋商,依憲法程序因應台海危機。

從1913年到1979年1月1日止,中華民國與美國維繫了六十六年的正式官方外交關係;而在美國與台灣當局斷交後,美方在台北改設「美國在台協會」,台灣則設「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駐美機構,而侯貞雄也與美國在台協會多位官員,成為往來、互動密切的朋友。

存亡之秋,相忍為國

《台灣關係法》的成立,不僅維護了台灣人民的安全、利益與繁榮,更造就台灣長期以來的經濟成長和奇蹟。這個規範台、美關係的法律條文,其中有七、 八成內容及精神,是參考六人小組提交的報告建議。但如今,卻有不少人抨擊:「是當年制定的《台灣關係法》把台灣鎖死的!」

現代人其實不了解,當時台灣的情勢有多麼危險,那時對台灣來說,已經是存亡之秋。當年除了年紀最輕的張安平,侯貞雄與其他人都經歷過日據時代、二次大戰、抗日戰爭、國共會戰等大時代的戰亂歲月,但對國家民族的安定與認同,六個人同樣深刻,每個人都是本著為國家存亡努力的使命感,盡心盡力要讓美方了解台灣的處境和立場。

除此之外,儘管民間組團的發想是源自蔣彥士,也經由他授意,但仍有小部分外交部傳統派的官員,並不認同他們那趟美國行,因此出現一些雜音。

揭開塵封往事

當年六人赴美的經過,事後外交部等有關單位隻字未提,政府當局是否將相關資料列為機密,也無人知曉。

事實上,當把報告呈交外交部後,六人小組就決定把這段往事塵封,絕口不再提及;對外,他們從不主動明說,也不張揚、不居功。

三十幾年後,2012年12月,辜濂松過世後,時任嘉泥董事長的張安平接受媒體訪談,這段塵封的歷史才再次被提及,但也只是輕描淡寫。

但是,當年六位民間人士出錢出力,不論是到美國的機票、食宿、旅館開銷,以及在當地舉辦的大大小小餐會、延聘美國當地律師、打電話、電傳聯絡等所有開銷,都是他們自掏腰包,由六個人均攤。

當年六個人到底花了多少錢?沒有人記得。因為對他們來說,比起國家前途的大事,花再多的錢都只是小事。回憶過往,往事如煙。僅存的華府行報告檔案,刻劃著歷史的軌跡,在塵封近四十年後,紙張早已泛黃。多達兩、三百頁,密密麻麻的文字,記載著當年許多人的見證,真實還原他們努力過的足跡。

那是侯貞雄和五位友人共同擁有的、一段不容抹滅的人生印記。

*作者傅瑋瓊為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著有《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跨世紀的產業推手:20個與台灣共同成長的故事》(合著)等十餘本書。本文選自作者最新版著作《誠義: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天下文化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