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外交》友邦貝里斯國獸生日變「世界貘日」 台北動物園為保育「愛貘能助」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馬來貘。(蔡娪嫣攝)

貘日快樂!每年4月27日是「世界貘日」(World Tapir Day),今年為第13周年。

貘屬於奇蹄目貘科,雖然看起來與豬、食蟻獸有些相似,但血緣上跟馬、驢、犀牛更為接近。貘可分為山貘、中美貘、南美貘、卡波馬尼貘及馬來貘5種,一生吃素,天生害羞,獨來獨往,只在夜間行動,由於牠的體長可達2公尺、皮毛堅韌,通常是當地最大型的哺乳動物,因此沒什麼天敵,在南美洲只有諸如美洲豹、黑凱門鱷等凶狠掠食者才可能將其捕獵,而亞洲獨有的馬來貘更少被野獸攻擊。

體型比貘弱小的人類才是牠的天敵。貘的生命可以長達25年至30年,但如今很少有野生貘能長壽,所有現存的貘都處於瀕危(EN)狀態。牠們棲息的叢林、草原、沼澤和霧林,受到採礦、棕櫚種植、道路建設、部落開發等人類活動威脅。貘的滅絕將嚴重影響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因為貘是「森林的園丁」,牠們透過吞下各種植物與種子,在排泄過程中協助草木繁衍。

 
 
 
 
 
 
 
 
 
 
 
 
 
 
 

cherng(@cherngyang)分享的貼文

據考古發現,貘簡直是「活化石」,自數百萬年前的中新世(Miocene)即存在於地球上,歷經了好幾場大規模滅絕,牠的體徵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目前已識別出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15種以上的滅絕物種。動保人士創立屬於貘的節日,呼籲保護居住在世界各地的這種呆萌巨獸,讓牠們免受人類侵害。保護牠們有助於保存雨林,而拯救雨林能緩止地球氣候變遷。

人間「四月」天

「世界貘日」源於我國友邦貝里斯(Belize),節日訂在貝里斯動物園(Belize Zoo)最受歡迎的明星貘「四月」(April)生日那天:4月27日。

四月是一隻雌性中美貘,1983年出生即加入動物園大家庭,但她的到來卻讓園方相當緊張。當時,一名獵人發現野生的四月寶寶受到寄生蟲「螺旋蠅」(screwworm)嚴重感染,虛弱地倒在西本河(Sibun River)河畔,把牠送到動物園。飼養員馬托拉(Sharon Matola)成為了四月的「媽媽」,在她細心照料,餵養維生素、香蕉奶昔之下,四月逐漸恢復健康。

馬托拉發現民眾對貴為國獸的中美貘有許多誤會,她時常聽聞有人說貘很危險,「牠們可以用伸縮自如的鼻子把你活剝!」為了使民眾與貘更親近,她開始替四月召開生日派對,從第一年只有6個孩子參加,到每年越辦越盛大,大人小孩們終於發現,其實這種巨獸溫和可愛,毫無殺傷力可言。

2008年生日活動當天,時任貝里斯國務部長佩納(Elvin Penner)也出席了,四月被全國媒體爭相拍攝,成為動物園最知名的明星,也是貘的宣傳大使。到動物園觀賞四月,成為小學生的定期活動,餵養香蕉給牠吃,是那一代貝里斯人成長的回憶。四月16歲那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跨國報導了牠的生日派對,後來牠還吸引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生態紀錄片的佛斯特夫妻檔(Richard and Carol Foster)也親赴貝里斯拍攝。

2013年萬聖節之夜,30歲的四月在睡夢中安詳離世,牠是貝里斯人最愛的動物,牠的貢獻不會被遺忘。如今,貝里斯人不再視貘為可怕猛獸,人們知道牠是維護森林生態系統中的重要角色,愛牠,就要愛護環境。

貘的小百科

貘是墨西哥至南美洲現存體形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只有馬來貘分布於亞洲,而馬來貘則是體型最大的貘。貘的體型「似豬不是豬,似象不是象」,圓長的鼻部是鼻與上唇,具有柔軟彈性,可以幫助牠抓取難以觸及的莖葉。

在貝里斯,貘雖被稱為「山牛」(mountain cow),但一點也不笨重。有力的腳趾讓牠能在陸地上飛奔移動,也可暢游於溪水和河流當中,或毫無困難地爬上陡峭的斜坡。貘遵守著和平、不對抗的處世原則,驚惶恐懼時,牠通常會把頭埋進水裡逃跑,但必要戰鬥時,牠也能兇猛反擊。

不過貘也相當內向,平時獨來獨往,透過氣味劃定界線,或發出如猴或鳥一般的鳴叫相互溝通。牠們只有在交配期間才聚集在一起,母貘會將年幼的寶寶帶在身邊,同住1年至2年,直到幼貘能夠獨立生存。

任何現存的幼年貘體色都有花紋,與毛色單調的成年貘相比較為豐富,這是因為幼年貘體型較小,條紋與圓塊班可以宛如森林光線照射與陰影,可以充當保護色,出生3到6個月之後,才會慢慢褪掉,這時貘寶寶除了身材大小,外貌幾乎與成年貘無異。

動物外交、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馬來貘,正面看起來面無表情。(蔡娪嫣攝)
動物外交、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馬來貘,正面看起來面無表情。(蔡娪嫣攝)

人類破壞棲息地和濫捕濫抓,對貘的生存造成主要威脅。作為大型哺乳動物,貘曾經是拉丁美洲人民重要的食物來源,但貘的繁殖週期不像其他動物那麼短,懷胎生產需要13個月到14個月,每次懷孕只懷一胎。

當雨林被大肆開發,貘的棲息地也首當其衝,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1年至2010年間,墨西哥和中美洲喪失近18萬平方公里的森林棲地,一旦一大片森林被劃開,貘的種群也被迫分開,可能找不到異性繁衍。馬來貘也面臨森林棲地消失的壓力,在過去36年中,由於棲息地多轉變為棕櫚園和住宅區,馬來貘種群數量已銳減50%以上。

目前成年的馬來貘已經剩不到3000隻,山貘不到2500隻,中美貘約5500隻,而更少見的南美貘與卡波馬尼貘則是難有種群數量預測。

動物外交、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馬來貘在水中游戲。(蔡娪嫣攝)
動物外交、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馬來貘在水中游戲。(蔡娪嫣攝)

台灣「愛貘能助」

全台唯一有貘的公立動物園就是台北市立動物園,該園自2007年11月11日,首度誕生馬來貘寶寶,取名「貘莉」。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向《風傳媒》指出,雖然台灣與貝里斯互為友邦,但園方不曾向貝里斯交涉引進中美貘,這是因為動物園在個別動物空間規劃與保育政策上,尚未有引進中美貘的需求。

「園內不是動物越多越好,貘不是小型動物,我們的空間有限。而且就地緣關係來說,位於中美洲的中美貘要引來台灣的話,搬遷與投資報酬率並不適合,不如把機會讓給其他環境適合的動物園。」曹先紹也強調,台北動物園引進動物並不是依賴政治需求,而是以動物生存與保育為標準,目前中美貘面臨生存危機,應讓最有照顧貘科經驗的國外動物園優先引進。

不過台北市立動物園依舊是「愛貘能助」,為保存馬來貘域外族群及遺傳多樣性,該園陸續參與有意義的保育計畫。例如歐洲物種保育計畫(EEP),2018年從姊妹市捷克布拉格動物園引進雄性馬來貘「貘克」,2018年7月初讓「貘克」與園內的電影童星「貘芳」混群交配,生下「貘豆」。

台北市立動物園馬來貘寶寶「貘豆」大年初二陪媽媽「貘芳」一起回娘家團聚(台北市立動物園)
台北市立動物園馬來貘寶寶「貘豆」大年初二陪媽媽「貘芳」一起回娘家團聚(台北市立動物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