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抗戰時國軍有沒有與日軍聯手反共?

2021-04-11 07:20

? 人氣

1943年3月12日,日軍第17師團與獨立第12旅團利用第89軍主力開往安徽整補的機會,對江蘇省政府所在地淮安發動攻擊。時任新4軍第3師師長的張愛萍出面邀請韓德勤省主席,率領留在蘇北的獨立第6旅和保安第3縱隊一起進入新4軍第4師建立的「淮北抗日根據地」避難。韓德勤心想新4軍也是中國人,總不可能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攻擊自己人吧,便不疑有他接受了邀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走上聯日反共之路

可沒想到在3月17日當天,新4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突然翻臉不認人,對進入「淮北抗日根據地」活動的江蘇省政府發起進攻。在這場史稱山子頭戰役的國共摩擦中,獨立第6旅旅長李仲寰與江蘇省保安第3縱隊司令王光夏兩人不幸遭到新4軍殺害,韓德勤、獨立第6旅第18團的團長蘇祖武與保安第3縱隊第5團的團長趙成壁則成為了新4軍的俘虜。

最後雖然中共沒有殺害韓德勤等俘虜,還將他們「禮送出境」,可江蘇省政府卻就此失去了在蘇北的立足之地,只能遷往安徽省維持運作。由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將軍的堂弟顧錫九擔任軍長的陸軍第89軍,只能投入更多資源於壓制中共的摩擦之中。此刻美國已經參加對日作戰,日本帝國的戰敗已經是時間上的問題,第89軍必須要從戰後國軍接收淪陷區的角度思考蘇北戰略問題。

同樣的對日軍而言,伴隨著以江蘇省政府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勢力被驅趕到安徽,第89軍的威脅性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以鹽城為軍部所在地的新4軍不斷擴張勢力,動搖汪精衛政權的統治根基。外加反共又是中日兩軍共通的意識形態,雙方雖然彼此仍維持高度對立的關係,卻可以在壓制共產黨方面達成政治共識,就如同今天反台獨為國共兩黨的共識一模一樣。

當然89軍與日軍怎麼樣也打了四年硬仗,雙方的關係不可能一開始就變得那麼融洽,於是汪精衛的和平建國軍又在這之中扮演了潤滑劑的角色。事實上許多89軍的幹部,在經歷了黃橋事件、新4軍事件與山子頭戰役後,早就對自己能否在蘇北淪陷區撐到抗戰勝利失去希望。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他們分批投效了和平建國軍,成為了汪精衛政權在蘇北的重要軍事幹部。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第33師參謀長潘干臣,他在投效汪精衛政權後被委認為和平建國軍暫編第28師的師長,卻仍與擔任第33師副師長的老長官,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的姜雲清藕斷絲連。現居彰化,抗戰時在蘇北從事地下工作的雍震鈴老先生回憶:「潘干臣的和平軍與車橋的89軍、57軍也沒什麼分別,都你來我去的,也從未有過衝突,都跟朋友一樣 ,跟國軍一樣沒分別。」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