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獨立逾25年僅5國承認 「阿布哈茲」的國家認同是什麼?

2021-04-20 08:00

? 人氣

阿布哈茲:首都蘇呼米市中心一排阿布哈茲國旗(簡恒宇攝)

阿布哈茲:首都蘇呼米市中心一排阿布哈茲國旗(簡恒宇攝)

1992年,原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喬治亞頒布新憲法,境內的阿布哈茲把此舉視為廢除原有的自治權,隨即掀起戰爭,在俄羅斯的支援下於1993年獨立至今,當年跟著家人逃離戰火的偶戲藝術家拉巴胡亞,重新踏上記憶中的故土,藉由演出自己父親的故事,與阿布哈茲當地觀眾一起討論國家認同的看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儘管阿布哈茲(Abkhazia)已實質獨立超過25年,但只有5個聯合國成員國給予外交承認,對阿布哈茲人民,甚至是拉巴胡亞(Sipa Labakhua)而言,阿布哈茲的國家認同究竟為何?已在喬治亞首都提比里斯(Tbilisi)生活的阿布哈茲裔年輕女攝影師直言:「我沒有祖國這樣的概念...... 我不懂為何人類要發明國界。」

不同姓氏而難以融入

另名阿布哈茲裔女性提到,阿布哈茲姓氏讓自己在喬治亞像是外人,但自己從小在喬治亞長大,去阿布哈茲依舊格格不入,「後來過一段時間轉變...... 自己永遠不會完全屬於某個社會」。姓氏似乎對阿布哈茲凝聚國家認同有所影響,境內的少數民族「明格列爾人」(Mingrelian)為了成為「完整公民」,紛紛改姓氏。

喬治亞獨立後的第1位民選總統加姆薩胡爾季阿(Zviad Gamsakhurdia)上任僅9個月,就因流血政變下台,但身為明格列爾人的他獲得同族人支持,加上明格列爾人在阿布哈茲戰爭期間選擇「中立」,最後留在阿布哈茲生活的明格列爾人,面臨沒有公民權利的困境,因為阿布哈茲把他們視為「喬治亞公民」。

移民把國與家拆開看

關注高加索地區的新聞平台JAMnews在2019年報導稱,阿布哈茲境內已有逾400位明格列爾人改為阿布哈茲姓氏,另約有900人尋求改姓協助。根據2011年阿布哈茲人口普查指出,喬治亞人口占阿布哈茲總人口19.2%,超過46000人,其中9成實際上是明格列爾人。

阿布哈茲:護照(右)與身分證(簡恒宇攝)
阿布哈茲:護照(右)與身分證(簡恒宇攝)

拉巴胡亞與1戶明格列爾人家對話,「人出生的時候不能選擇父母,也不能選擇國家」,對方直言,雖然人可以離開家鄉,成為其他社會的一分子,「但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1個外來者...... 出生在某個國家,在別國住了10年,也不會他鄉變故鄉」。不過身為移民的俄羅斯男子似乎把國與家拆開看待。

還停留在戰爭期間?

這名俄羅斯男子的孩子在阿布哈茲出生成長,他告訴拉巴胡亞,自己是在俄羅斯出生長大的俄羅斯人,「我不確定是否自認為阿布哈茲公民...... 這裡對我來說,絕對是家」。戰時選擇留下的阿布哈茲婦人說,儘管阿布哈茲被戰爭摧殘,不如以往的繁榮,但她強調:「知道自己歸屬何方的感覺好極了。」

阿布哈茲:東部大區古德烏塔(Gudauta)某村莊內的阿布哈茲戰爭紀念碑(簡恒宇攝)
阿布哈茲:東部大區古德烏塔(Gudauta)某村莊內的阿布哈茲戰爭紀念碑(簡恒宇攝)

「我對阿布哈茲的第一印象,是個停滯、凝結的空間」,剛搬到阿布哈茲的1名女性表示,「戰爭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但有一種這裡很久沒前進、沒改變的感覺,凝結在某處隨處可感受到的傷痛裡」。同樣是重回故土的拉巴胡亞坦言,回到阿布哈茲後也有想逃離的念頭,但現在建構在阿布哈茲生活的感覺。

紀錄片傳遞「黑海的加薩走廊」聲音

喬治亞堅稱擁有阿布哈茲主權,拒絕承認其獨立地位,2004年更實施海上封鎖,阿布哈茲處境形同「黑海的加薩走廊」。這個在蘇聯時期是俄羅斯人渡假天堂,擁有全球第2大溶洞、史達林(Joseph Stalin)夏宮等豐富觀光資源的國度,因為國際孤立而發展停滯,散居不同國家的同族裔也對阿布哈茲國家認同有差異。

「我們現在還在彼此對話,就表示我們在戰爭裡還沒失去一切」,阿布哈茲境內的明格列爾人說道。透過荷蘭導演斯密茲(Ineke Smits)的鏡頭,以及拉巴胡亞與民眾的對談,紀錄片《小人,時間與吟遊詩人》(Little Man, Time and the Troubadour)展現阿布哈茲的多元聲音,還有當地平靜樣貌。

《小人,時間與吟遊詩人》是第12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片之一,將於5月在台灣放映,片名分指拉巴胡亞的父親、過去與現在的時代環境,以及拉巴胡亞本人,而他藉由偶戲講述小人物與大時代的故事,引領出阿布哈茲內部各族裔、喬治亞境內阿布哈茲人對和平與家鄉的肯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