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3件事看台灣科技業的壓力與憂慮

2017-11-15 06:20

? 人氣

更重要的是中國業者的「生態系」觀念與建造能力,台灣業者過去沒有這個觀念,一來客觀上本土市場太小,是否能支撐養活有疑問;二來不願作長線投資,因為建立「生態系」花錢耗時,不是短期可看到回收。但現在現實的是只有那些有自己「生態系」的科技大咖,才有可能建立其它人難以攻破超越的競爭壁壘。台灣企業只能在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的個別產品中,尋找利基、追求卓越,但幾個閃失就可能被市場掃地出門─如HTC一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美大單與經貿關係的深化

至於美國總統川普訪問中國,中美雙方在北京簽下2535億美元(約新台幣7.6兆元)、涵蓋34個合作項目的超級大訂單,號稱「刷新世界經貿史紀錄」。與科技界相關的直接衝擊,是科技產業的大訂單的影響,間接但可能更全面的影響則是中美深化彼此的投資與合作,排擠到其它國家(包括台灣)的空間與籌碼。

最明確的當然是中國手機大廠小米、OPPO、VIVO簽下120億美元的採購高通晶片的大單,及向美國福特汽車採購117億美元汽車零組件。

過去這幾家中國手機廠,一直是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的主要客戶;近年中國培養自己的「國家隊」─展訊、海思己對聯發科有壓力,這次客戶與主要競爭對手高通簽120億美元訂單,縱然有人說「那是原來就要買的份額」,但必然還是壓力增加。汽車零組件則是台灣重要出口產品之一,中國給福特這張大單大概也難逃衝擊。

整體來看是這樣:博通要1300億美元併高通,代表半導體玩的遊戲規模越來越大,縱然併購難成,但這種規模的遊戲台灣除了台積電已無人可玩。雙十一則可看出,相對於中國企業,台灣在軟硬體上其實早已毫無優勢─那些還認為中國是「落後國家」,要偷台灣技術,所以要限制禁止投資的井蛙們,或許該醒醒了。

至於因川普訪中帶來的中美大訂單,短期固然衝擊產業與廠商,長期則是中美經貿、投資、產業合作如進一步深化,台灣是能在其中尋找利基,還是無可避免的「邊緣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