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存活,環境必須吸收帶走所有廢棄物和熵:《眺望時間的盡頭》選摘(3)

2021-04-22 05:00

? 人氣

作者提到,即便兩台小暖爐完全相同,它們轉移到周遭環境的熵,仍是不同的。(示意圖,照片經飼主授權使用,IG:tanryug)

作者提到,即便兩台小暖爐完全相同,它們轉移到周遭環境的熵,仍是不同的。(示意圖,照片經飼主授權使用,IG:tanryug)

蒸汽機從燃燒的燃料吸收熱和熵,並把熱和熵釋放到較低溫的環境。燃料和環境的溫差就是重點所在。要瞭解原因,想像你打開兩台一模一樣的小暖爐,其中一台擺在冰冷的房間,另一台則擺在高熱的房間。在冰冷房間裡,寒冷的空氣分子受了小暖爐攪動,導致它們移動得較快,分散得較廣,於是它們的熵也大幅增加。在高熱房間裡,空氣分子已經移動得很快,也早就飛掠到廣大範圍,因此小暖爐只略微增加它們的熵(這有點像是在紐約的狂熱派對上調高節奏,卻幾乎沒有注意到尋歡人士的舞步有絲毫加快,不過若是在印度提克西僧寺院︹Thiksay Monastery︺調高節奏,結果就會誘使僧侶中斷冥想,開始雀躍舞動,於是你很容易就能看出變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即便兩台小暖爐完全相同,它們轉移到周遭環境的熵,仍是不同的:兩台小暖爐所產生出的熱是相等的,擺在較寒冷環境裡的那台,轉移了較多的熵。因此比較寒冷的環境,把所接收的給定數量的熱放大了,也構成了較大的熵增加現象。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蒸汽機只需把所吸收的熱排放一部分到比較寒冷的環境,也就能把它得自較熱燃料的熵,全部予以排除。接著殘餘的熱就可以運用來驅動蒸氣膨脹,推動活塞並完成有用的功。

這是解釋說法,不過別讓細節遮蔽了更大的結論:隨著時間流逝,物理系統會以高得出奇的可能性,從較低熵組態朝向較高熵組態演變。倘若像蒸汽機這樣的系統試圖維繫它的結構完整性,那麼它就必須把它所累積的熵轉移到周遭環境,藉此來克服熵增加的自然趨力。要辦到這點,蒸汽機就必須把廢熱釋放到環境中。

熵的兩步法則

只要仔細思考我們所依循的步驟,各位就能看出,儘管蒸汽機已被解析透徹,我們的結論仍是超越了這個十八世紀的起始點。我們的分析要旨是對熵進行嚴格的核算,而且那種核算可以在任何背景下進行。這是一個關鍵的認識,因為藉由熱的釋放來讓熵從蒸汽機向它的周遭環境轉移,只是十分普遍現象的一個版本,而且當我們依循宇宙開展顯現時,到處都會遇上這樣的歷程。我稱之為「熵的兩步法則」(entropic two-step),這是指當一個系統把大量熵轉移到環境,超出了為抵銷熵增加所須轉移的數量,結果就導致熵減少的任何歷程。兩步驟能確保即便熵有可能在此處減少,在別處它就會增加,擔保熵的淨值是增加的,一如我們根據第二定律所料想的結果。

熵的兩步法則是宇宙的核心特徵,循此它便能朝向漸增無序狀態發展,同時卻又能生成並支持像恆星、行星和人類這樣的有序結構。有一項我們會一再遇見的課題是,當能量流經一個系統— 好比燃燒煤炭產生的能量流經蒸氣、驅動作功,接著排出到周遭環境等過程—它帶走熵,從而還得以維繫或甚至於生成秩序。

到後來,也正是這種熵之舞序編排催生出了生命和心智,還有心智所看重的幾乎一切事物。

你是一台蒸汽機

蒸汽機每走過一次循環都必須重設熵態,或許你會感到納悶,萬一沒有完成這件要項,倘若熵重設失敗,結果會是如何?這就相當於蒸汽機並沒有排放出適度廢熱,於是蒸汽機每走過一次循環都會變得越熱,直到最後它就會過熱並損壞。若是蒸汽機遇上這種命運,結果或許就會造成不便, 不過假定沒有釀成人員傷害,也就不大可能讓任何人陷入生存危機。然而這同一門物理學,卻也是生命和心智是否無止境延續到遙遠未來的核心關鍵。箇中道理是,在蒸汽機能成立的,在你身上也同樣成立。

你很可能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台蒸汽機,或許連什麼奇巧實體裝置都不是。我也很少使用這些詞彙來形容自己。不過請想想看:你的生活牽涉到的歷程,和蒸汽機的歷程同樣是種週期循環。日復一日,你的身體燃燒你吃下的食物和你呼吸的空氣,來提供能量供你執行內部運作和外顯活動。就連思考這項活動—發生在你腦中的分子運動—也是由這些能量轉換歷程來提供動力。因此就像蒸汽機,除非你能清除過量廢熱並排入環境來重設你的熵,否則你就活不下去。確實,這正是你所做的事情。這就是我們所有人時時刻刻都在做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舉例來說,軍用紅外線夜視鏡這麼好用,能幫助士兵在夜間發現敵方戰鬥人員,因為它就是設計來「看見」我們所有人都不斷排出的熱。

現在我們就可以更徹底瞭解羅素設想遙遠未來時的心態。我們所有人都在進行一場不懈的戰鬥,對抗廢棄物的持續累積,勢不可擋的熵增加現象。我們要想存活,環境就必須吸收、帶走我們製造出來的所有廢棄物和所有的熵。而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環境—這裡我們是指可觀測宇宙—能不能提供無底洞來吸收這種廢棄物?生命的熵之兩步舞,能不能無止境地跳下去?或者是否到了某個時候,宇宙其實就會塞滿,於是也不再能吸收我們命定必得進行的活動所產生的廢熱, 從而讓生命和心智走上末路?羅素的催淚措辭說得對嗎?是否「世世代代的一切辛勞,所有的奉獻,所有的靈感,人類才氣的所有燦爛光輝,注定都要在太陽系的浩大死亡中消滅,人類的整個成就殿堂,也免不了要被埋葬在宇宙殘骸底下,化為一片廢墟」? 

這些都是我們在接下來各個篇章要著眼探討的核心問題。不過我們已經比自己稍微超前了一些。討論生命和心智之前,讓我們認識熵和第二定律在形成必要環境,以促使生命和心智扎穩根基的過程當中如何發揮作用。

就這一點,我們得回到大霹靂。

《眺望時間的盡頭》書封。(八旗文化)
《眺望時間的盡頭》書封。(八旗文化)

*作者布萊恩•葛林(BRIAN GREENE),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暨數學教授,擔任該校理論物理學研究中心主任,並以超弦論開創性發現著稱。本文選自其著作《眺望時間的盡頭: 心靈、物質以及在演變不絕的宇宙中尋找意義》(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