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新疆棉花大戰打到中國要害了嗎?

2021-04-03 05:40

? 人氣

新疆棉花與人權成為這一波中美大戰的熱點之一。(AP)

新疆棉花與人權成為這一波中美大戰的熱點之一。(AP)

這次突然爆發新疆棉花大戰,台灣人眼中所看到的是政治強權、藝人代言與人權自由之間的選邊拉扯,藍綠政治人物的跟風表態也不脫離這個認知窠臼。然而,若從表象抽離開來,棉花大戰絕不會只是「空前絕後」的單一事件,梳理其爆發的背景過程可以發現,不管在衝突爆發的產品領域,還是時間序列上,都和這些年不斷升級的中美對抗,以及不斷發酵的新疆話題高度關聯,是中美乃至中西方之間以新疆為核心,針鋒相對的一個面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的發酵,輿論開始談論抵制新疆棉花背後是棉花定價權、供應鏈,甚至是新疆就業問題,被視為是歐美抓住了中國的「要害」。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美國怕丟定價權

首先,被外界忽視的是,北京為了維護新疆產業,從來都是由國家定價,並不隨市場價格波動。即便棉花作為大宗商品,在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受各種因素水深火熱的時候,新疆棉花價格都是穩定的。

全世界目前棉花的競爭格局是,中國、印度、美國分別佔據棉花產量前三位,囊括近70%的總產量。出口是美國為首、印度次之。對棉花這種大宗商品來說,產量很重要,定價權更重要。棉花的國際定價權原本就掌握在美國手裏。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期貨期權交易所,也是棉花貿易的定價中心。美國80%的棉花都用於出口,所以掌握定價權,自然有利於本國棉花出口,在理論上方便其控制棉花產業鏈,收割其他國家。

從全世界來看,只有中國大陸能夠與美國爭奪國際棉花定價權。如同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吳啟訥對本刊所分析認為的:「西方以新疆棉花使用強制勞動為藉口,限制當地的棉花產業,就等於全面打擊中國棉紡織產業鏈,以及中國紡織品的定價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棉花消費國和最大的棉花進口國,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紡織品生產國,這是中國在產業鏈上的話語權。2004年6月1日,鄭州商品交易所(簡稱「鄭商所」)推出棉花期貨交易;2017年,「鄭商所」將棉花期貨基準地調整至新疆,大為便利了新疆棉花加工企業利用期貨套保,穩定棉農收益,鞏固新疆棉花主產區地位。

近兩年,中國三分之一的棉花產量已經在鄭商所期貨市場流通。鄭商所棉花價格已經被納入全球報價體系,「鄭商所價格」成為全球棉花價格的重要指標和參考標準。可以說,中國在國際棉花定價權上的話語權愈來愈大,美國自然是如鯁在喉,欲除之而後快。

炒作中國製造業「外移」

許多網路輿論質疑,「打擊新疆棉花,就能絞斷中國棉紡織產業鏈,扼殺中國棉花定價權?」首先,需要清楚,全球紡織業的轉移可以劃分為6個階段:近代紡織工業化生產起源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美國在20 世紀初接力英國成為新的紡織製造中心,二戰後全球紡織製造中心轉向日本,1970 年代後又逐步轉移到南韓、台灣和香港;隨後,中國大陸在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後開放程度提高,2001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紡織製造中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