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風險的國家—從「去風險化」到「放馬過來吧!」:《打造創業型國家》選摘(2)

2021-04-26 04:20

? 人氣

國家對於生技產業發的支持與參與,橫跨了為數眾多的各種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得算是生物醫藥公司視之為命脈的雄厚知識基底,而這些知識主要來自政府投資而非企業研究。沒錯,這些知識基底得以成形,是因為有政府提供資金給基礎科學研究。而處於這些基礎科研最前線者,就包括NIH與各項政府計畫。衛生研究院與各政府計畫都以投資的方式,參與了眾多業者得以為其成功奠基的關鍵科學進展。觀察拉佐尼克與圖倫(2011)所編纂的NIH支出資料,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資金對生技創新曾經多麼不可或缺。從一九三八年到2013年,NIH投入生命科學上的研究經費總計8千840億美元(按2013年幣值計算,並參考消費者物價指數予以調整)。在這段漫長的期間裡除了少數例外,基本上NIH的研究支出都會在名目上逐年成長,相較之下創投與股市投資的資金就顯得高度波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八顯示在1963到2012年之間(以2012年幣值計算),整體NIH的支出是8千410億美元,其中光2012年的預算就達到309億美元。

《打造創業型國家》內文附圖。(時報出版提供)
美國衛生研究所的預算規模(1938~2012年)。資料來源:美國衛生研究所預算辦公室(2011),1176(時報出版提供)

由此,雖然民間企業始終鍥而不捨地遊說著減稅與減少監理上的「繁文縟節」,但最終他們還是非常依賴他們視為眼中釘的稅收資助。確實含英國在內等日益相信輕稅簡政可以促進企業成長的國家,現在都嚐到了企業紛紛撤離的苦果,像輝瑞與賽諾菲這兩家藥廠就曾這麼做。

最令人驚訝的一點是自基因泰克以首家生技公司之姿成立於1967年以來的35年間,NIH資助醫藥生技產業的金額高達6千240億美元(統計至2010年)。在這些資料的佐證下,拉佐尼克與圖倫(2011, 9)認為美國政府透過NIH(也就等於拿納稅人的錢)「長期擔綱美國(與全球)醫藥界最重要的知識創造投資者」。這些知識基礎可謂「不可或缺」,因為少了這些知識,民間創投與公共的股權基金就沒有理由投入到生技產業裡。這些基金只是像衝浪者一樣站在浪尖上,而沒有創造出這些波浪。

 

透過由近5萬筆「競爭性補助」組成的體系,美國衛生研究院支持了超過美國各州暨全球共3千餘間大學、醫學院與各研究機構裡的32萬5千名研究者。這些補助合占該衛生研究院八成的預算,而該機構另有一成的預算用於直接雇用6千名員工在直屬的實驗室裡任職。衛生研究院在馬里蘭州的26處研究中心,堪稱生技產業中的科研主力──而且此一地位還在不斷地上升,因為衛生研究院體系下的研究中心與機構數目還在不斷上升。除卻這些「知識創造計畫」以外,政府支持的蛛絲馬跡還可見於美國幾乎每一款主要的生物醫藥產品裡(Vallas, Kleinman and Biscotti 2009)。雖然許多生技學者都不諱言政府在科學基礎建構上提供的龐大奧援,但整體而言他們仍沒有能好好的連起一條線,讓眾人知曉生技業的順利成長與其在投資人眼中的吸引力是果,而美國政府為了知識基礎的發展與維持而付出的長年努力為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