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閱讀與一段虛構的經歷《認識世界:西洋哲學史卷一》書摘

2021-04-24 04:20

? 人氣

奧古斯丁擺脫了自己母親的影響,與他的情人先是一同搬到羅馬,緊接著遷至米蘭;然而,莫尼加卻尾隨在後,不讓自己的兒子離開視線半步。在安波羅修和朋友的耳濡目染之下,奧古斯丁開始閱讀新柏拉圖主義著作的拉丁文譯本;他並不熟諳希臘文,僅是靠著閱讀波菲利的通俗著作才輾轉認識普羅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名來自非洲的修辭學教師拋棄當時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切知識,包括摩尼教與阿爾克西拉烏斯領導的「新學院」的懷疑性著作。向波菲利與普羅丁學習,便意味著要認清理性的使命、帶有思辨地返回其神聖的根源;感官世界則相對而言不原本、非真實又虛假的。奧古斯丁同時也學習到,根本不存在與反

神聖原則同等級的惡;如同前述,對普羅丁而言,惡只不過是善在人類之內的缺乏。奧古斯丁擺脫摩尼教將世界一分為善惡兩邊的激進思維,從此時起,他的看法就和新柏拉圖主義者一樣,只有太一存在。而太一就是善,也就因此是上帝;相反地,惡不過是人類之中神的遠離,這應該被克服。由此看來,新柏拉圖主義似乎是幫助奧古斯丁從摩尼教徒轉向基督教的橋樑。

柏拉圖主義的文獻會被誤解含有某種深層宗教的意涵,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正如我們見看到的,亞歷山大城的斐洛就曾將柏拉圖放進猶太教的信仰中作解釋。西元二世紀與三世紀之時,亞歷山大城的克勉(150-215)與俄利根(185-254)這兩位偉大學者皆透過基督教的有色眼鏡閱讀柏拉圖主義的著作;後者尤其將基督教與柏拉圖主義大力融合,以至於後來在奧古斯丁的時代出現了,是否該讓俄利根的理論背負異端惡名的激烈爭執。

我們無從得知,當奧古斯丁向基督教敞開心胸時,內心到底經歷了什麼事。他的《懺悔錄》(Bekenntnisse)是一種全新的文學型態,是以禱文形式寫成的關於他人生經驗的報告;它呈現了奧古斯丁陷入各種劇烈的內心交戰,他對母親的愛以及對女人的強烈情色欲望都讓他感到迷惘;他所應該做的,是禁欲退出世界,還是應該開創出一番事業?救贖在哪裡?他應該遵循什麼準則?是什麼支持著他?

奧古斯丁後來在《懺悔錄》當中寫道,他「已經成為讓自己想破頭的大疑問」。他為什麼不快樂?是因為他的靈魂離上帝太遙遠嗎?我們只能從一段嚴重美化過的壯麗皈依經歷得知他改信基督教的過程,據說他在自己米蘭居所的院子裡經歷了幻象:我「帶著滿腹辛酸痛哭不止。突然我聽見從鄰近一所屋中傳來一個孩子的聲音,我分不清是男孩子或女孩子的聲音,反覆唱著:『拿著,讀吧!拿著,讀吧!』……我壓制了眼淚的攻勢,站起身來。我找不到其他解釋,這一定是神的命令,叫我翻開書來,看到哪一章就讀哪一章……我抓到手中,翻開來,默默讀著我最先看到的一章:『不可耽於酒食,不可溺於淫蕩,不可趨於競爭嫉妒,應被服主耶穌基督,勿使縱恣於肉體的嗜欲。』我不想再讀下去,也不需要再讀下去了。我讀完這一節,頓覺有一道恬靜的光射到心中,潰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