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延丁專欄:孤身打馬過台灣

2017-11-12 06:50

? 人氣

最喜歡這一張。如果把這一年出一本書的話,封面我最想用這一張。可惜,這一張裡,只有孤身,沒有「寶馬」。(作者提供)

最喜歡這一張。如果把這一年出一本書的話,封面我最想用這一張。可惜,這一張裡,只有孤身,沒有「寶馬」。(作者提供)

「你在環島?」——是哦。在臺灣,單車環島已經是一種時尚,公路車+安全帽+便利店裡風塵僕僕的身影,是單車行者的標配,很容易辨識。只是,扯下安全帽露出斑駁白髮,總會得到特別的關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一個人環島?」——一個人環島麼,還是有一點兒特別,尤其是像我這個年紀孤身環島,似乎就讓人擔心了。

這一圈走下來,並不喜歡因為性別的年齡被格外的關照。在路上帶著頭盔臉也嚴密包裹,無數次與迎面而來的單車騎士互道「加油」,也無數次被擦身而過的機車或者汽車司機豎大拇指。10月23日,一早由高雄騎去車城後灣,台17線249公里處有一座大橋,北端是高雄南端是屏東,跨度與高度都很可觀,長長高高的坡沒有盡頭的長,為了沖上這道坡拼命蹬,站起身來沖。一輛機車從身後疾馳超車,機車騎士掠過我身邊的時候,把豎起了大拇指的左手舉過頭頂,一直高高舉著,直到我意識到了是在向我示意,並舉手揮動回禮——喜歡這樣的感覺,非干性別非干年紀,只是因為你的行為和姿態。

唔唔唔「我不是一個人,我還有伴」。我支支唔唔沒說下半句——我不是一個人環島,至少還有我的寶馬。

這一路,風雨陰晴,都曾經有過。這一路,太多讓人九死不悔的美景。下一節,就寫《看看我們走過的路》吧。(作者提供)
這一路,風雨陰晴,都曾經有過。這一路,太多讓人九死不悔的美景。下一節,就寫《看看我們走過的路》吧。(作者提供)

我的寶馬

「我要騎單車環島,經歷這個過程。」我突發奇想,嚇屋子裡的年輕人一跳。那天是在青平臺的辦公室,大家正在討論一周後開動的紀錄片《上訪》環島放映及系列分享,場地文宣與談人哪兒哪兒都要一點一點敲定,事情多到做不完……真不好意思,大家都在幹活,而我想的卻是怎麼玩。

但這麼好玩的念頭,一旦跳出來就揮之不去,就要想辦法實現它。

單車環島,首先要有車,但我恰恰沒有車。有趣的是朋友說她那裡有一輛閒置的車,朋友的朋友是外交官,出使非洲之前把單車交她處置,還立即拍了照片發給我。好棒的一輛公路車!——啦啦啦啦啦,真正運氣好了門板都擋不住,說什麼來什麼。

立即去她辦公室將車牽走。朋友說這車其實就是送給她了,怎麼處置隨我,說幹就幹,騎出來的路上各種改裝,簡約版立即被我成了裝甲車,可以放進我的裝備和各種酒。

我的寶馬,剛剛還是上面的那種 小清新,到手後立即被我變成了裝甲車。注意,包上面捆著的那粒柚子是亮點,包包雖然多,但也裝不下,最後,成功地被我丟包——半路丟掉沒有吃上。(作者提供)
我的寶馬,剛剛還是上面的那種 小清新,到手後立即被我變成了裝甲車。注意,包上面捆著的那粒柚子是亮點,包包雖然多,但也裝不下,最後,成功地被我丟包——半路丟掉沒有吃上。(作者提供)

我一個人嗎?我不是一個人在環島, 除了我的寶馬,還有我的夢想。

誰心裡沒有浪跡天涯的夢?夢想多了去啦,能不能付諸實施就要看機緣。感謝命運讓我的生命與臺灣結緣,在這個小小的地方實現我的流浪夢。

今年一月,離開臺北上路,我要用自己的雙腳丈量這個地方,有人說,臺灣很小,環島一千多公里,很快就走完了。

從今年一月走到現在十個月過去,走了四千多公里,好可惜,至今沒能完整地將臺灣島走過一圈——我要「走臺灣路,看民主之所在;讀臺灣人,探民主之所來」,從這個意義上講,臺灣很大。

八千里路雲和月,感謝這片土地,容我如此探究。「不瞭解中國,不符合臺灣人的利益。」遂有這次環島,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國,想想臺灣。

我的夢想,是讓中國變好。中國不變好,這個世界都不會好。半輩子了一直覺得自己是個行動者,如今浪蕩臺灣,幫助臺灣人面對中國,算是我此時能做的行動。

你會換輪胎嗎?

總被人說是「青瞑牛不怕槍」,經年累月閒置的車,到手就拿來騎長途。也不是沒有做準備,動身之前認認真真託一位朋友向她的外甥請教,他是一位專業自行車運動員,運動員請朋友傳話,問了一句「你會換輪胎嗎?」

當時大惑不解:我是要去環島,不是要去應徵修車店,為什麼要會換輪胎?

專業選手再次傳話過來,要我先學會了換輪胎再上路。我根本就不想當修車師傅,為什麼要會換輪胎?

一直主張最好的準備就不做準備,搞不懂粗枝大葉的小夥子為什麼婆婆媽媽變雞婆,我沒理會就上路了。

第一天從臺北到桃園中壢,第二天計畫從中壢去龍潭、石門水庫,一大早剛出門就覺得單車不對勁,一看後帶癟癟,這時候才想起小夥子雞婆先見之明。原來,單車環島的頭等大事確實不是吃也不是喝而是要先變成修車師傅——沒有便利店的地方總有鄉村小店,沒有小店也能找到人家,實在不行了路邊地裡的東西也可以抓過來充饑,不怕沒吃沒喝,最怕的是沒有修車店。

還好,我是在中壢市區出狀況的,推車走了十幾分鐘就找到了一家機車店,更好的是老闆好說話,願意幫我補輪胎。一邊補一邊教給我怎麼拆車輪怎麼補胎換胎裝車輪。又再三再四提醒我一定要學會換輪胎,專業選手單車環島,每天到了住處都要把檢查單車的狀況,必須也是修車行家,對像我這樣打醬油的票友可以不必要求那麼高,只要學會換輪胎就好了。不然,單車也會欺負人,專門會撿到了東部一去幾十公里沒人煙的地方出毛病,到時候哭就晚嘍。

為了不至於坐在東海岸對著美麗的太平洋哭,說做就做立即請機車師傅住手,改換我自己操刀把大卸八塊的單車裝了起來——好啦,學成出師,我已經是個修車師傅啦。

被我逼成了修車師傅的麵包師傅蘇小曼她做的麵包,是我吃到的最好的麵包。(作者提供)
被我逼成了修車師傅的麵包師傅蘇小曼她做的麵包,是我吃到的最好的麵包。(作者提供)

機車師傅誨人不倦,繼續諄諄教導我,不僅要學會換輪胎,還必須備齊工具包和配件包。看來,變成修車師傅不夠,還得背著半個修車鋪上路才行。我立即捏了捏錢包,小心出聲問:配齊工具需要多少錢?

師傅抬起頭來微微一笑:「多少錢也買不到啦!」——他不是故意吊我胃口,機車店確實沒有單車配件。要到前面竹東有大賣場或者單車專賣店的地方才行。

本來歡天喜地上路,如此一來變得如履薄冰,總覺得下一秒就會爆胎。直到第二天終於買齊了備胎、膠、補丁、打氣筒,還有扒車帶用的基本工具,硬硬重重的一堆塞進包——學了修車的手藝,又置辦了全套修車的家當,所謂有恃無恐,就是說我呢。

不是瞎吹牛,真真自己換過一回輪胎,事實證明:我手藝不錯。

你真的會騎車嗎?

中秋之夜我在龍潭,但根本沒心思去石門水庫賞月,而是沒頭蒼蠅似地在社區鑽來轉去,找修車店找五金行,但怎麼也配不齊該買的配件。

那是一個好挫敗的中秋節,沒找齊東西不說,還被一位單車師傅好好教訓了一番。他看一眼我的單車,又看一眼我,再看一眼單車,滿臉都是不信任:「你真的會騎車嗎?」

天啦嚕,在中國我是單車族,日常生活全靠它,我騎自行車三十多年了,何出此言?

「你這樣騎會累死的。」師傅說完動手將我的車座抬高一截,又抬高一截:「這樣才行。」

調過車座之後再騎上去,每一步都能蹬直了腿發力,感覺確實不同,升高車座解放了發動機。事實證明,騎上千公里長途和平常幾公里上下班確實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問題。

你真的會騎車嗎?其實是在問我:你真的認識單車嗎?看來必須重新認識這個司空見慣夥伴。

騎到雲林,哢嚓,出問題了——不是車出問題,是我出問題,腰斷了。

也不是腰真正斷掉,如果腰真斷了我就掛在路上啦,是我發現:老腰像斷了一樣痛。

抬高了車座當然容易發力,但是如此一來車座比車把高出一大截,看來,到了這把年紀,真的不適合像年輕人一樣伏在車上。

立即闖單車店要求抬高車把。店家是位顫顫巍巍的老人家,先是搖搖頭說我的車座太高了,我說必須這麼高,不然騎不動。老人家看一眼車又看一眼我:「也是,你腳比較長。」——老大爺,有這麼說話的麼?是腿比較長好不好?

「請你幫我抬高車把。」老大爺搖搖頭說我的車把不能抬。天哪天哪怎麼辦?「可以裝升高器」——原來老人家在吊我胃口呢。

給我加裝車把升高器的老大爺,一直對他說我「腳比較長」耿耿於懷。(作者提供)
給我加裝車把升高器的老大爺,一直對他說我「腳比較長」耿耿於懷。(作者提供)

再次改裝後的單車不僅挽救了老腰,也解放了視野、挽救了頸椎,原來趴著騎車的時候想看路必須把頸椎拗成90度角,不是腰椎先斷就是頸椎先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升高車把解放了視野也解放了心情,那一路滿眼美景面對翻湧的稻浪想入非非,一路都在琢磨是不是應該改行,去寫環島指南裝備大全一類的書。

10月12日去東石訪友,算錯時間又走錯路,走到東石大堤,天開始黑了,正好迎面看盡一路晚霞。但我的寶馬讓麵包師傅蘇小曼大大抓狂,因為我的單車沒有燈——「鄉間小路沒有燈,我根本就、看、不、見、她!」

第二天,我自顧早早出門去玩,直奔布袋鹽場,琬齡和小曼趕來銀魚燒會齊後第一件事不是品嘗美食,而是改裝我的寶馬。她們先跑了很多店找到能夠安裝到單車上的燈,又立即動手替我裝上,這一程不僅把我逼成了修車師傅,哈哈麵包師傅也一樣在劫難逃。

這一程一直在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寫了一路讓我自己都頭疼的文章,詛咒發誓接下來全寫吃喝玩樂遊山玩水。八千里路雲和月,孤身打馬過草原,但這一次確實不是我一個人環島,不僅有寶馬和紀錄片,不僅有一路的美景,還有一路的朋友。舊雨新知,有蓄謀已久的拜會,也有萍水相逢的得遇,安排一路衣食住行,設計各種活動。如今我已經回到臺北準備11月11日的終場分享,一路的朋友,無法一一提到,在此,一併致謝!

這一路,風雨陰晴,都曾經有過。這一路,太多讓人九死不悔的美景。下一節,就寫《看看我們走過的路》吧。(作者提供)
這一路,風雨陰晴,都曾經有過。這一路,太多讓人九死不悔的美景。下一節,就寫《看看我們走過的路》吧。(作者提供)

*作者為自由作家、紀錄片獨立製片人。著有《一切從改變自己開始》、《行動改變生存--改變我們生活的民間力量》、《可操作的民主》等著作;先後建立了「北京手牽手文化交流中心」、「泰安愛藝文化發展中心」等公益組織,發起了「北京水源保護基金會飲水思源愛藝文化基金」。最新作品《敵人是怎樣煉成的?沒有權利沈默的中國人》(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