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民族情緒空前高漲恐危及供應鏈!企業該考慮何種風險?

2021-03-30 09:52

? 人氣

中國夢,北京街頭的標語:我愛中國。(美聯社)

中國夢,北京街頭的標語:我愛中國。(美聯社)

2021年開局,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波折不斷。中美在阿拉斯加展開唇槍舌戰,幾天後歐洲和中國互相實施制裁,讓觀察人士感到心驚。可以說,北京當局出於民族主義考慮而容忍經濟風險的程度近乎空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許多國家和地區而言,這可能是一個不祥之兆,尤其是台灣和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 中國稱南海)沿岸國家。美中之間的貿易衝突已經演變成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對抗,同時,中國在自己勢力範圍內的武裝力量已接近與美國平起平坐。自2020年底以來,中國戰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的頻率不斷上升,有時甚至連續幾天如此,而美國則忙著召集日本等盟友籌劃應急方案。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中美在東亞發生重大衝突的可能性仍然不大,但已經不能再完全忽略。企業需要開始考慮這可能代表什麼。如果美中還想維持常規往來,就需要找到互相都可接受的方式來降溫。

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依然是,任何武裝衝突的潛在災難性後果都會讓雙方保持克制。對北京當局來說,即使是封鎖台灣這樣的「灰色地帶」策略也將面臨巨大風險,例如,台北當局可能會做出回應,切斷對中國的所有半導體銷售。美國及其盟友的貿易和金融制裁將讓相關影響加倍。光是台灣就供應了中國約1/3的半導體,包括由全球最大代工晶片製造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獨家生產的某些半導體。

即使拋開不斷上升的意外衝突風險不談,如果中國覺察到美國心有旁騖或力不從心,僅憑經濟威懾是否就足以阻止中國收復台灣的夙願,已經不再那樣清楚明瞭。

22日,中國決定直接針對歐洲議員等相關人員實施制裁,危及了中歐苦心談判達成的雙邊投資協議,這只是一個最新跡象,顯示北京當局對重大經濟風險的容忍意願上升。香港國安法是最明顯的例子,但美國在貿易戰過程中未能針對一些根本性問題推動北京當局有所作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從同樣的角度來看待。

中國政府在國內的輿論宣傳最終可能反噬其身。中國對多國聯合制裁做出激烈反應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國官媒正好有先前一段時間在宣揚中國在阿拉斯加對美國的強硬立場。

《人民日報》在社群媒體發表了一篇熱門文章。該文最引人關注的是兩張圖片:一張是中國官員在阿拉斯加回擊談判桌對面的美國代表團的場面,另一張則是義和團運動之後,中國在1901年被迫與歐洲、日本和美國簽署《辛丑條約》的場景。中國政府把那段歷史看做中國遭受西方帝國壓迫的「百年屈辱」的一部分。這兩張照片傳遞的資訊相當明確:中國已經崛起,現在無所畏懼,實力強大。而在數天後,面臨西方合力制裁、不利輿論的情況下,做出激烈反應或許是難免的。

上述所有對未來而言都是令人不安的訊號,如果中國經濟持續放緩,且中國領導層愈發依賴民族自豪感來維繫民眾對他們的支持,情況特別令人不安,而目前來看,這些情況似乎有可能發生。企業需要開始考慮這到底代表什麼。如果南中國海或台灣海峽發生危機,中國遭遇貿易或金融封鎖,這些企業在中國的資產和員工是否安全,是否會成為談判的籌碼?相對於能夠動用的手段而言,中國政府在使用對企業的威脅方面實際上比較克制,因為中國意識到這樣做可能造成巨大的附帶損傷,但如果真的發生國家危機,很難知道中國政府會做出什麼反應。

美中兩國政府都需要找到可接受的方式來為緊張的形勢降溫。一種可能的方式是信任建立措施,這曾經有助於打破冷戰升級循環。

例如,保持來自亞洲的晶片流動對兩國都至關重要,就像長期以來, 保持中東原油平穩流動符合全球的利益一樣。

展望未來,或許可以從多個層面採取措施,來確保兩國之間的摩擦能夠降溫,例如有限恢復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的晶片銷售,作為交換,中國以可核實的方式有限削減針對台灣的軍備。找到解決方案不容易,但顯然需要用創造性思維來想辦法加強台灣的安全,同時強化威懾,並降低發生意外衝突的風險。

與此同時,該地區的企業需要開始為突發事件做準備。就像新冠疫情和近期的晶片短缺情況所凸顯的,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和冗餘的成本很高,但不這樣做的代價最終可能更高。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