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國內首例「金金併」達陣後

2021-03-26 07:30

? 人氣

較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金融產業屬於特許產業又獲利豐厚,因此總有不少「政商關係」與運作從中發生。以公開收購方式併購,按理應該是最公開、最市場性、也最無政商運作空間的方式,但過程中,外界還是看到該是「事不關己」的綠委跳出來,質疑富邦搜購日盛金是「為中資脫產」─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混淆、把兩碼事當一碼事搞一起的作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盛金有兩大外資股東,分別是持股35.49%的新生銀行,及持股24.08%的香港建群投資(CTL),兩大股東加總持有日盛金6成股權,富邦一定要得到2大股東之1的支持願意賣出持股,才能達到收購過半的目標。其中,香港建群投資被視為幕後是中國富豪、「明天系」金融帝國掌門人肖建華所有,因此是中資。

但對建群是否為中資、政府應如何處理,跟金控的公開搜購市場行為,是完全不搭軋的兩碼事,硬是以中資質疑搜購,到底所為何來,令人費解;而且,立委大概對法令與實務都處無知狀態,即使確定建群是中資,政府能作的就是強迫其賣出,依照立委的解讀,這豈不是協助其脫產?

當然,更尷尬與打臉的是:立委質疑半天的「協助中資脫產」,結果「脫產」的不是中資而是日資:日本新生銀行參與應賣,最終以每股13元出清35.49%持股,才讓富邦達陣收購53%股權。由此可看出立委隨意揣測與過度延伸的錯誤,也可看到金融合併案容易「招喚」政商勢力的敏感性。政府在持續鼓勵與推動金融併購的同時,在遊戲規則的訂定與實質審查上,應更注意到其公開、透明,減少不當政商聯想的因素。

2008年金融海嘯後,許多國家都在談所謂「大到不能倒」的金融集中化問題,不過,台灣現況正好相反:台灣金融界的問題在「小行林立」、市場過於「碎片化」,看看其它國家,新加坡前4大銀行占其國銀資產的9成,另一個金融中心英國是前4大銀行占75%,台灣前4大銀行占比只有30%,因此金金併還有一段長路要走,這一槍希望不會是最後一槍。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