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觀點:「平視」之後,中美真正的差距

2021-03-26 05:50

? 人氣

美國的盟友體系也將在科技及供應鏈上表現出來。在中美的科技競爭中,雖然中國近10多年來投入力度很大,科技進展神速,特別在AI、5G、大數據等高技領域接近或者超過美國,然而,在總體科技實力尤其多數關鍵技術方面,中美差距明顯。芯片制造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美國下達芯片禁令後,幾個主要生產廠商對中國芯片一斷供,就使得中國技術最先進的企業--華為的手機生產線不得不停下來,陷於困頓。像這樣卡脖子的技術還有很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沒有自由,何來創新

中國雖然已經開始了關鍵技術的攻關部署,十四五和2035遠景目標規劃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及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但是,在解決卡脖子的科技攻關上,中國的軟肋不在硬件,而在軟件,即思想和制度。盡管中國在遠景目標規劃中也強調鼓勵自由探索,強化應用研究帶動,然而,習近平對思想的壟斷和政治化只會更加扼殺創新需要的寬松的科學氛圍和自由探索的科學精神。

不僅如此,美國在科技上可以和盟友建立一套排斥中國的供應鏈體系。美國現在正著手和日韓台荷等組建半導體產業聯盟。日前,25家西方的全球領軍企業又呼籲G7成立科技治理機構,這說明這些企業也意識到美中對抗帶來的風險從而盡可能減少和中國的科技聯系,借助國家力量組成一個西方的科技體系。未來10年,中國用所謂的新舉國體制去推動實施雄心勃勃的前沿科技計劃,也許在應用科技方面會大幅追上美國,但原創和核心科技的突破始終會是一大難關,因為它們和思想自由息息相關。很可能,世界將形成美中兩套科學和技術體系和標准。

關鍵科技的競爭既關乎科技和教育,也關乎經濟、軍事和人的生活與福祉,關乎國家的競爭力。誰在科技上勝出,誰將獲得科技話語權進而獲得主導國際秩序的權力。假如中國能夠做到技術自主並且在關鍵技術上不受制美國和西方,無疑將增加中國對抗美國和西方的底氣,後者對中共的胡作非為將無能為力。然而,從上面的論述看,除非奇跡發生,否則中國的科技在未來十年難以趕上美國,充其量只是和美國縮小應用差距。

從大歷史的尺度看,雖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中國也許在某個階段能夠逼近美國,但要全面超美,幾乎不可能。因為美國有著中國沒有的盟友體系和科技優勢。這兩者尤其是後者是中美真正的差距所在。中國如果覺得自己有實力有自信,從現在開始的這整個過程自然可以一直「平視「美國和西方,但代價很可能是中國的自我孤立和被孤立。

*作者為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