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觀點:「平視」之後,中美真正的差距

2021-03-26 05:50

? 人氣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18日在安克拉治登場,布林肯與楊潔篪在會談中互不相讓、火花四射。(美聯社,風傳媒合成)

中美阿拉斯加會談18日在安克拉治登場,布林肯與楊潔篪在會談中互不相讓、火花四射。(美聯社,風傳媒合成)

中美「2+2」會談被中國輿論塑造成一場同世界最強國家的「平視」外交,雪恥了120年來中國所受西方的壓迫與侮辱,兩位最高外交官的「硬氣」表現可能會被作為中國外交的「高光」時刻而寫進外交史。美國沉淪,中國崛起:這就是今後國際政治的主旋律?

外交雖然有一套基本的禮儀和規範,講究技巧,但根本上還是取決於國家實力,這一點並不因為人類早已進入現代文明,21世紀都已過去1/5而有改變,只要世界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單元,未來很長時期估計也是如此。這當然不是說外交一定是弱肉強食。雖然不少戰略家認為當今人類仍是叢林世界,奉行叢林法則,但即便如此,公然違背人類基本倫理和文明常識的弱肉強食是不允許的,這點應該還有共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既然外交本質上取決國家實力,當然誰最有勢力,誰就主導地區或全球秩序,掌控規則。某種意義上,一個仁慈的霸權比沒有霸權、世界的無規則無秩序更有利於人類的整體利益和多數國家的利益。而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雖然有很多爭霸上演,但只有美國才是真正的全球霸權,相對而言,也是仁慈的霸權。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讓人類繁榮了半個多世紀,其中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

隨著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崛起,美國的霸權近年有所衰落,盡管這存在爭議,然而可能也是事實。中國被認為最有能力挑戰美國的霸權,國務卿布林肯前不久公開表示,中國是唯一有實力對美國塑造「規則、價值和關係」全球體系能力構成嚴重挑戰的國家,將中國列為本世紀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也許布林肯對中國的力量有高估,但無疑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對美國進行全方位的挑戰。

中美「2+2」阿拉斯加會談就在這個背景下舉行的。從雙方的開場白看,雖然美國把中國定位於挑戰者,然而顯然也沒有把中國看作「對等」的談判對象,還帶有某種教訓的味道,被中國外交官認為「居高臨下」冒犯了中國尊嚴,招致反擊。中國外交官這種在美國土地上怒懟美國的行為,美國以前可能確實從未遇到過,中國官方因而有理由宣稱它「平視」了美國。

問題在於「平視」之後,中國試圖在事關主權、發展和安全利益上為美國劃紅線立規,後者是否遵守,在未來的中美競爭中,如果美國挑戰中國的規矩,中國是否有實力去捍衛。

盡管官方如今宣稱中國可以「平視」美國,然而,只要不過於自大,稍微謙虛一點,中國的決策層及其智囊團理應清楚兩國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總體國力不在同一等級,只不過中國把希望寄托在未來若干年,認為以目前的發展速度,至少中國在經濟上在8-10年可以趕上美國,而只要中國經濟總量超美,其他方面的超越都好辦。

經濟實力主宰一切?

經濟是基礎。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萬萬不能,這話用在國家上也貼切。目前中國的GDP相當於美國的七成,這在過去的挑戰者裡,無論蘇聯還是日本都沒到這個程度。就此而言,中國確實比之前的挑戰者對美國的沖擊大。也正如此,不少嚴肅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超美只是時間問題,而且這一時間不會太遠。當然認為中國經濟永遠趕不上美國的學者亦有。

不過,假如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趕上美國,中美的差距是否就被抹平了,中國就能主導世界?

當然不是。盡管經濟壯大,中國有更多財力用於教育、科研、軍事和產業更新等,但要和美國並駕齊驅不那麼容易。

美國的強大,普遍的看法是因有美元和美軍。美元事實上的世界貨幣地位不但使得美國能夠在金融上號令天下,它還有一個獨特的功能,即借助美元,美國的「長臂管轄」和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制裁成為可能。美軍更是維護世界秩序的支柱。中國經濟超美固然能夠沖擊美元地位,但人民幣在未來10年替代美元或者只是和美元一起成為世界主要貨幣,基本不大可能。中國經濟超美也使得國防預算趕上或超過美國,同時科技的提升也有助於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改善,然而解放軍在未來10年要成為一支像美軍一樣的全球軍隊仍然難度很大。當然在東亞,解放軍也許能抗衡美軍。

「朋友圈」的力量

中美最大的差距其實在盟友體系和高科技及其供應鏈上。中國在非西方特別是威權和獨裁國家能夠找到很多響應者,某種程度上,已然是它們的領頭羊,但現實世界畢竟是由美國和其西方盟友主導。

最近,歐盟英加就中國的新疆問題對中國發起了制裁,這是它們在八九之後首次制裁中國,顯然,這是西方內部協調行動,要在人權和民主問題統一立場,對抗中國。盡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問到此事時表面上顯得滿不在乎,和楊潔篪反駁布林肯一樣,認為「這幾個國家的聲音不代表國際輿論,他們的立場不代表國際社會的立場,他們更沒有權利、沒有資格代表國際社會」,說「中國的朋友圈實際越來越大」。但若真的不在乎,就不必制裁歐盟,召見歐盟和英加駐華大使抗議。也可把中國的反制和外交部發言人的表態理解成正是中國對西方的「平視」,可這樣的「平視」並未能嚇退它們在新疆問題上後退。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美聯社)

未來10年,全球體系及其主導力量不太可能改變由美國及其盟友主導的事實。中國在一些問題上會得到非西方國家的呼應,然而,要它們全心全意協助中國對抗西方,除了少數幾個國家,基本做不到,畢竟大多數非西方國家,即使一些威權國家,也不願公開得罪美西方。而在拜登領導下,美國和盟友的關系將恢復到傳統狀態,它們已經意識到中國對西方自由民主體制的威脅,因此在涉及民主和人權的問題上同中國對抗的立場與意願更堅定。就算中國的力量在未來繼續增長,但以一對多,誰得勝誰吃虧,從常識言是不能辨別的。

美國的盟友體系也將在科技及供應鏈上表現出來。在中美的科技競爭中,雖然中國近10多年來投入力度很大,科技進展神速,特別在AI、5G、大數據等高技領域接近或者超過美國,然而,在總體科技實力尤其多數關鍵技術方面,中美差距明顯。芯片制造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美國下達芯片禁令後,幾個主要生產廠商對中國芯片一斷供,就使得中國技術最先進的企業--華為的手機生產線不得不停下來,陷於困頓。像這樣卡脖子的技術還有很多。

沒有自由,何來創新

中國雖然已經開始了關鍵技術的攻關部署,十四五和2035遠景目標規劃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及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但是,在解決卡脖子的科技攻關上,中國的軟肋不在硬件,而在軟件,即思想和制度。盡管中國在遠景目標規劃中也強調鼓勵自由探索,強化應用研究帶動,然而,習近平對思想的壟斷和政治化只會更加扼殺創新需要的寬松的科學氛圍和自由探索的科學精神。

不僅如此,美國在科技上可以和盟友建立一套排斥中國的供應鏈體系。美國現在正著手和日韓台荷等組建半導體產業聯盟。日前,25家西方的全球領軍企業又呼籲G7成立科技治理機構,這說明這些企業也意識到美中對抗帶來的風險從而盡可能減少和中國的科技聯系,借助國家力量組成一個西方的科技體系。未來10年,中國用所謂的新舉國體制去推動實施雄心勃勃的前沿科技計劃,也許在應用科技方面會大幅追上美國,但原創和核心科技的突破始終會是一大難關,因為它們和思想自由息息相關。很可能,世界將形成美中兩套科學和技術體系和標准。

關鍵科技的競爭既關乎科技和教育,也關乎經濟、軍事和人的生活與福祉,關乎國家的競爭力。誰在科技上勝出,誰將獲得科技話語權進而獲得主導國際秩序的權力。假如中國能夠做到技術自主並且在關鍵技術上不受制美國和西方,無疑將增加中國對抗美國和西方的底氣,後者對中共的胡作非為將無能為力。然而,從上面的論述看,除非奇跡發生,否則中國的科技在未來十年難以趕上美國,充其量只是和美國縮小應用差距。

從大歷史的尺度看,雖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中國也許在某個階段能夠逼近美國,但要全面超美,幾乎不可能。因為美國有著中國沒有的盟友體系和科技優勢。這兩者尤其是後者是中美真正的差距所在。中國如果覺得自己有實力有自信,從現在開始的這整個過程自然可以一直「平視「美國和西方,但代價很可能是中國的自我孤立和被孤立。

*作者為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