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忠俊觀點:謝東閔的少年離鄉背井

2021-04-05 06:30

? 人氣

民國26年(1937)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引致全面對日抗戰;日軍的侵略,由華北、華中而華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抗戰軍興、遍地烽火,不得不暫離廣州,避難香港;27年9月,到了香江,人生地不熟,如何求生?首先解決安身立命住所,然後寄信回廣州;一週後,夫人帶著三歲兒子孟雄抵達香港,在戰亂的時局中,和妻兒別離時,實在沒把握能再重聚,但幸運地,他們團圓了。

謝東閔先是投稿求生,繼之有中央通訊社香港分社記者和一家洋行三位職員聘請教授日文,對謝家生計助益很大。謝東閔日後憶述:無論在上海、廣州和香港,他每次絕境逢生,都是憑日語能力而活下來;想不到日文能力帶給他這麼多奇蹟幸運,真是始料未及。因此,他立願創辦日語專門學校先修班。

民國30年(1941)12月8日,日軍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艦隊,美國隨即對日宣戰,全面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日軍也開始轟炸彈丸之地的香港。

緊接著,謝家租用的住所中彈了!在恐怖中,不知有沒有明天?

全家身命安全為第一考量,決意離開「東方之珠」;31年(1942)元月,重新踏入已闊別3年多的廣州;接著,要前往大後方廣西桂林。

31年3月,抵達桂林,思索如何求生?天無絕人之路,謝東閔應聘桂林「廣西日報」(省政府創辦報社);5月1日改組,革新版面開辦。

5月4日,改變「廣西日報」的絕佳日子,精通日語的謝東閔收聽到「日本同盟社」消息:「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近將訪問英、美兩國」;而社裏另一位同事,原在香港英文「中國郵報」任職的Jimmy Yeh也收聽到「新德里電台」廣播:「美國威力強大戰艦即將開入地中海」,此舉表示美、蘇兩國將脫離原本「中立」立場,轉而傾向結盟協助英、法對抗德、日、義三個「軸心國」。

這兩條大好訊息國際要聞先後得到證實,謝東閔擔任電訊室主任的「廣西日報」,一夕成名,報譽日隆,發行量躍升至2萬份以上,足以和著名的「大公報」、「掃蕩報」分庭抗禮。

34年5月5日,中央在重慶復興崗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謝東閔接到中央命令,指定代表台灣出席大會。

大會由當時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擔任主席;5月7日晚上,蔣委員長在重慶上清寺官邸宴請來自東南區的7位出席代表,謝東閔是其中一位,也是唯一遠來自台灣的代表,這是謝東閔平生第一次謁見蔣委員長。當晚,陪同宴請賓客的,還有蔣經國先生。那一年,謝東閔37歲,蔣經國35歲,年齡相若。席間,蔣委員長特別關心垂詢有關台灣的話題,謝東閔言簡意賅,詳細應答,讓蔣委員長留下很深刻的好印象,而蔣經國對謝東閔的氣宇軒昂,意象弘遠,也頗有相知相惜之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