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觀點:是誰在篆刻台灣高教的墓誌銘?

2017-11-09 06:50

? 人氣

此外,許多以教學為主的競爭型獎補助(如教學卓越計畫)也都產生了教學拙劣化、目的與手段本末倒置的後果。主要的原因是,各大學為了搶資源,在教育部所訂定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指引下,紛紛打腫臉衝胖子,寫出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計畫。並且在計畫中承諾,要在校內以最高的KPI達成率來執行計畫。對許多校內的教職員工生而言,教學卓越計畫的通過,無異於是災難的開始。將多如牛毛的指標換算成執行計畫的時間和體力,我們將會發現,教學卓越計畫創造了大學校園的血汗勞動。從KPI指標所預設的活動和活動所需時間,我們可以合理推測,為了全面執行教學卓越計畫的KPI,大量正常教學活動必須被教卓活動取代或權充為教卓活動。換言之,教學卓越計畫傷害教師和學生的正常教學活動成了結構性的必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血汗勞動所代表的大學校園過動現象外,教學卓越計畫的競逐也滋長出了另一種學官兩棲的學閥網絡。各大學(特別是私立大學)為了提高計畫申請和評鑑訪視的通過機會,紛紛爭取教育部(或其他部會)退休高官前往該校擔任門神。從歷年學官兩棲學閥所在學校的計畫通過率可見得,對大學而言,這是一樁穩賺不賠的好交易,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台灣高教競爭公平性的淪喪和關係主義歪風的猖獗。

這批學官兩棲的學閥除了帶著各自的裙帶網絡進入各大學,創造行政凌駕教學的亂象外,他們更常變本加厲地執行外部和內部評鑑制度,一方面藉以創造校園全控機構,以多如毛細孔的評鑑指標來規訓教師的身心狀態,使其配合學閥指使。一方面,藉評鑑之名交叉持股,邀請彼此到各自學校擔任顧問或訪評委員,藉以鞏固人脈和榨取資源。

除了以上弊端之外,20年來高教資源的僧多粥少和絕對緊縮,使各大學紛紛以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觀點來辦學。在招生方面,為了衝高註冊率以增加學雜費收入,大多寧爛物缺、普遍降低入學門檻,導致學生素質低落成為許多大學的共相。

在師資方面,為了精簡人事成本,許多大學常遇缺不補,或寧願聘任退休再任的雙薪教授,即便要新聘年輕教授,也大多以專案、約聘或兼任師資權充。這兩方面的一增一減,造成台灣許多大學課堂出現大班化的現象。相較於OECD國家生師比平均為14.4,台灣整體高教生師比竟超出兩倍以上,教學品質之低落可見一班。

成本效益的辦學心態不但造成生師比劣化,更造成青年教師勞動條件惡化,另一方卻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吃香喝辣。高教階級兩極化和資源分配不正義也成了台灣學術體質病態化的共業。以上所述台灣高教亂象已到了病入膏肓、燈殘油盡的地步,而教育部和科技部仍不能痛定思痛、對症下藥,做起死回生、振衰起敝之圖,卻沿用舊慣、巧立名目,以推陳出新的計畫供養既有的學閥網絡。此情此景,只有詩人北島的詩能加以形容: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