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觀點:是誰在篆刻台灣高教的墓誌銘?

2017-11-09 06:50

? 人氣

台大椰林大道(呂紹煒攝)
作者痛批,一方面以近親繁殖的方式培養學術裙帶關係,一方面以學術外包量產論文,結果是在平庸的學閥操作下,無限複製平庸的研究成果。(資料照,呂紹煒攝)

換言之,台灣教、科兩部主導之下的學術研究環境和所建立的賞罰體制,造成台灣高教學術研究偏向量多質差、缺乏典範創新的可能性。而這樣的庸俗化學術生產環境卻非常有可能繁衍出學閥的權力與利益網絡。這個網絡,一方面以近親繁殖的方式培養學術裙帶關係,一方面以學術外包的分工方式量產論文。結果是在平庸的學閥操作下,無限複製平庸的研究成果,必要時不惜作假。這樣平庸的學術成果在台灣卻具有高度的交換價值,可以換算成大量的金錢、名聲和權力。換言之,台灣教、科兩部和官、學主管們所打造的績效評量和酬賞體制,恰恰注定了台灣整體學術研究水準不可能在國際上拔尖和卓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權力與利益加權的學閥系統不改,任何計畫資源的投入都將徒勞無功、付諸東流。無論是未來的高教深耕計畫、 玉山計畫、愛因斯坦計畫或哥倫布計畫都無法改變這個扭曲的結構。就如過去的諸多計畫除了造就特定階級的既得利益外,並未讓台灣整體學術水準拔尖和卓越,教育部和科技部所提新的計畫,也將只能是餵食學閥網絡越益茁壯的養分。

但可惜的是,在既有的學術酬賞體制中,主要的獲益者率皆資深教授,其中尚包括退休再任私校的雙薪教授。高教工會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公布的資料分析,目前整體高教高齡化和青年師資流失的現象愈益嚴重。目前每年大專教師員額減少約600名。104至105學年度,從48,407名減少到47,848名。去年大專助理教授員額就減少了991名,104至105學年度,從12,900名減少到11,909名。就年齡來看,年齡在35-44歲的大專專任教師,在97學年度時,仍有19,720名,105學年度卻只剩11,491名,大幅縮減了42%。而年齡在34歲以前的專任教師,97學年度時仍有3,444名,105年卻只剩1,255名。在青年學者大量流失的同時,45-54歲和55歲以上的教師人數卻逐年增加。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最有可能開創新典範,跳脫學術路徑依賴的年輕學者,正在被資深學者所構成的關係體系給系統性地排除在台灣學術社群之外,他們沒有教學和研究的機構依附(affiliation),空有學術潛能卻無從發揮。諷刺的是,現有的獎勵制度,即便有部分是為青年學者所設(如玉山青年學者計畫、愛因斯坦計畫和哥倫布計畫),但其申請門檻卻必須是大學專任師資。這個門檻使大部分非典雇用的專案、約聘、兼任或待業青年學者,被拒於門外。

在教學方面,首先是長期以來重研究、輕教學的學術評鑑體制嚴重的扭曲了許多學者內心的價值預設。理性計算的結果,大部分頂尖大學的學者都把心力向研究方傾斜。輕忽教學的學者在升等和評鑑方面竟能獲得更佳的酬賞,對學生付出心力的學者卻有可能換來研究不力的苛責。這種偏頗的體制間接或直接地傷害了學生的受教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